——目前我市国家级非遗共有11项,省级非遗有30项
本报讯(记者 徐文莉)昨日,记者从市文广新局了解到,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153项)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共计153项)公布,我市的徐家拳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孟氏正骨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名录。
记者了解到,此次公布名录时明确提出,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表述,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称调整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我市的徐家拳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孟氏正骨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市文广新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徐家拳是山东省优秀的民间传统体育竞技项目,从初创、形成、发展至今已有280多年,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武术,在山东武术和华东武术中独树一帜。孟氏正骨资料来源于《时后备急方》《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千金要方》《医字金鉴》等古代医学文献,主要治疗骨折及关节错位等骨伤疾病,后发展成为一门综合性的整骨医疗科学。
据介绍,加上新增加的新泰徐家拳、孟氏正骨两个项目,泰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增加至11项,其余9项分别为泰山皮影、泰山东岳庙会、泰山石敢当习俗、泰山传说、山东梆子、东平端鼓腔、泰山道教音乐、腊山道教音乐、独竿跷。其中2006年,泰山石敢当习俗首次入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泰山石敢当习俗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以小石碑(或小石人)立于桥道要冲或砌于房屋墙壁,上刻(或书)“石敢当”或“泰山石敢当”之类字样,以禁压不祥,此俗在民间甚为流行。现在,我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0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07项,正在申报的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0余项。
徐家拳:练拳中小学师生达上千人
徐勤启向中学生传授徐家拳。 本报记者 刘文菊 摄
“起源于清朝雍正年间,以稳、准、狠为基本特征,既有北派功夫出拳快、发力重的特色,又具南派功夫轻灵、迅猛的特点,徐家拳从初创、形成、发展至今,已走过280多年的春秋。在其后代传承人的努力下,近日,徐家拳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起源于清朝雍正年间,形成稳、准、狠的基本特征
17日上午9点30分左右,记者见到徐家拳第十代传承人、《中华武术》三十年评选的传统武术最热心传承人徐勤启。徐勤启给人的第一感觉是身形单薄,但神情和蔼,透着慈祥,如果不是事先知道他是徐家拳项目的继承人,很难一眼看出他是一名习武之人。提及徐家拳项目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徐勤启的眼神里透出按捺不住的喜悦。徐勤启说:“徐家拳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将对徐家拳的传承起很大的推动作用,这进一步坚定了我发掘、传承、保护和创新徐家拳的信心和责任心,我会加倍努力,传承上面向的范围将更加广泛。”
徐勤启介绍,徐家拳发源于山东省新泰市青云街道通济村徐氏家族,由清朝雍正年间徐氏高祖徐盛才所创。该公自幼习武,曾走南闯北拜师学艺,练就一身绝技,创立徐家拳。百余年来,世代传承不息。到第六代传承人徐花葶,徐家拳已经形成完整的武学体系,并掀起了一个新高潮。因抗敌有功,清政府赏赐他亮蓝顶戴大花翎,至今尚存。徐家拳从初创、形成、发展至今已走过280多年的春秋,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武术。
徐家拳拳术和器械独具特色,在充分吸收少林、武当功夫精华的基础上,根据多年实践经验,形成了稳、准、狠的基本特征,它既有北派功夫出拳快、发力重的特色,又具南派功夫轻灵、迅猛的特点,手法繁多、快捷实用。“我的祖先用徐家拳来保家卫国,徐家拳一直以来都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到我爷爷时,干完农活,男女老少就聚在一个空场里练习打拳,学习徐家拳的套路和拳法,可以说学习的氛围十分浓烈,可是到我父亲这一代时,人们的观念就慢慢变了,越来越侧重做生意、赚钱,学习徐家拳的时间自然也就少了,徐家拳一度面临濒临灭绝的危险。到我这代时,对于徐家拳的传承和创新,可谓是责任重大。”徐勤启说。
列入中小学体育特长课,练徐家拳的中小学师生达上千人
徐勤启每年都会到学校义务传授徐家拳,练习徐家拳的中小学师生已达到上千人。新泰市教育局已把徐家拳列入中小学体育特长课,在全市推广。上午10点30分左右,记者来到青云二中,在校园内,记者见到了一些爱好练习徐家拳的学生。今年上7年级的毕玉玺说:“我练徐家拳已有5年的时间了,我小时候比较瘦弱,一次在罗马广场玩的时候,看到徐爷爷在教授徐家拳,我也就跟在后面学了起来,慢慢也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直练到现在。”说着,毕玉玺在操场上练习起来,一招一式有模有样。看到手法不对的地方,徐勤启手把手地给予纠正。
徐勤启常年义务教拳,从不收费,还主动拿出钱来赞助孩子们学习武术,为他们提供练武服装和参加比赛的费用。徐勤启积极配合各级文化主管部门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益宣传活动,带领徐家拳武术队参加了大型文艺汇演30多场。特别是在2011年、2012年泰安市、新泰市文化部门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日和文化下乡活动中,徐家拳武术队表演超过百场,观看群众达10万多人次,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和欢迎。现在,每天清晨在罗马广场习练徐家拳的人超过百人,徐家拳固定习练者已超过万人。徐勤启在新泰市罗马广场义务传授徐家拳十多年的基础上,建立了徐家拳义务传承基地,建立陈列室展示徐家拳形成历史图片及相关实物,印发了《徐家拳》宣传册,现已发放上万册。徐勤启定期到清华大学义务授拳,其弟子遍布北京、上海、南京、济南、青岛、泰安等十多个城市,2010年创建了徐家拳网站。
“让徐家拳进学校、进社区、进广场、进机关,慢慢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发掘、发展、扶持、保护好徐家拳,不断丰富中国传统武术理论,使中华文化不断传承下去。”徐勤启说。
孟照明为患者医治骨伤。 本报记者 刘文菊 摄
“中医正骨疗法以“不开刀、不吃药、康复快、花钱少”的特点,治疗骨折、关节脱臼等骨伤疾病,是汉族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被誉为中国的一项古老艺术。新泰市西张庄镇高孟村的孟氏正骨因其不手术、无痛苦、费用低,吸引了来自河北、河南、江苏以及韩国、俄罗斯等国内外的患者,每天接诊人数近300人。近日,孟氏正骨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由单纯治疗断胫折臂发展成综合性正骨医学
近日,记者来到了新泰市西张庄镇高孟村,在村口不远处一个老牌坊引起了记者的注意,镶着金边的“孟氏整骨”四个字格外醒目。
在这个不算大的院落里,前来治疗骨伤的患者络绎不绝,如果不是门口挂的牌子上写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几个字,谁都不会想到孟氏正骨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孟氏正骨第七代传承人孟照明介绍,孟氏正骨源自新泰市西张庄镇高孟村孟氏家族第65代传人孟衍文先祖,始于清朝康熙年间,后经孟氏数代人的苦心探索、研究、实践,将原来单纯治疗断胫折臂发展成为一门综合性的正骨医学,是我国具有影响力的祖传正骨北派系之一。
不手术、无痛苦、费用低,每天接诊近300人
虽然初学的原因已经无法考究,但是经过几百年的传承,孟氏正骨疗法不断精进,并且独树一帜。孟氏正骨疗法独特,主要表现在手法、小夹板、中药方面,同时它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孟氏正骨以其简、便、廉的安全有效方法,不手术、无痛苦、费用低,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骨伤医疗方法。
由于手法精湛,孟氏正骨吸引了来自河北、河南、江苏以及韩国、俄罗斯等国内外的患者,每天接诊人数近300人。孟照明介绍,孟氏正骨一直以来遵循三个原则,即整体辩证原则、筋骨并重原则、内
外兼治原则。
治疗过程中他们的手法有三种,即诊断手法、复位手法和活筋手法。作为孟氏正骨的“独门绝技”,医者“手摸心会”,用手通过触、摸、探,就能对病情做出正确的判断。“疗法生于心,法于手,并结合力学原理灵巧多变,使骨折圆满复位。它是中医传统理论经验与自然科学完美结合的结晶。”孟照明说
展览室已竣工,文化走廊正在筹备
最近由孟氏正骨的第七代传人孟照明主持研究发明的孟氏接骨膏、生骨胶囊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证书,并获得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举办的第六届民族医药论坛2011“中医药特色疗法奖”和“十一五中医药事业杰出贡献奖”。由孟照明、孟照亮主编的《孟氏正骨学》专著即将出版发行,而第八代传人孟宪昌也在近几年大学毕业后加入进来。
孟氏正骨疗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传承发展,但在现代医学迅猛发展的今天,在全国的病人需求量和治疗份额方面还没有承担起中医学科应该承担起的那部分责任,中医精髓和中医精神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研究中医的人越来越少,保护与传承十分必要。为了保护开发孟氏正骨这一技术,新泰市科技局、民政局批准建立新泰市孟氏骨科研究所,新泰市孟氏中医药研究所。
谈及未来的保护计划,孟照明称,近段时间以来,他把以前传承下来的文物都编码封存起来,再挖掘、再保护,建立了展览室和文化走廊,现在展览室已经竣工,明年可以使用,而文化走廊正在筹备之中,还专门组成了以医院保护、政府参与、专家指导的保护、传承、研发综合小组,以科学发展、合理利用为原则制定了有效的长效管理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