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俩家庭获评全国书香之家——参评标准包括家庭藏书情况、日平均阅读时间等
发布日期:2014-08-20 浏览次数:01
泰山晚报

本报讯(记者徐文莉)在中国人传统的思想观念中,“书香之家”可谓是对市民最高尚的褒赞,在近期全国首届“书香之家”评选中,我市两户家庭拿到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放的“书香之家”荣誉牌匾。

15日,记者从市文广新局了解到,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3年启动首届全国“书香之家”推荐评选活动,评选中市民的购书和藏书情况、家庭日平均阅读时间、家庭读书事迹都成为考核标准,经过一年的评选,泰山区的顾广林和肥城市的李武刚两个家庭经过国家专家评审、媒体公示等严格的评选程序,最终获得首届全国“书香之家”荣誉称号。

据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7.8%,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50.1%,人均每天读书时长仅为13.43分钟。当越来越多的市民成为“手机控”、“电脑控”的时候,还有一部分市民爱书如命,手不释卷。

市文广新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本次评选活动共有来自全国亿万家参加评选,其中996个家庭被评为全国“书香之家”,其中山东省共有43家,我市两户家庭入选。在本次评选中,各地市可以推荐身边爱读书的家庭并填写申报材料,其中包括家庭藏书量、每月购数量、订阅期刊种类以及每天阅读时间,申报之后,层级专家会与入选家庭进行了座谈,一起讨论读书的影响和书的魅力,最终才会确定当选名单。对泰安两户“书香之家”,工作人员说,希望顾广林和李武刚能带动更多周边的人,拿起书,多读书。对本次授予“书香之家”称号的家庭,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放了荣誉证书和金色牌匾。


顾广林:酷爱翻字典,买好书送朋友

我市俩家庭获评全国书香之家——参评标准包括家庭藏书情况、日平均阅读时间等
房间内摆满了顾广林收藏的书。 本报记者陈阳摄
 

本报记者徐文莉

52岁的顾广林居住在泰城财源街道,顾广林平时的爱好就是读书,在全国“书香之家”评选中,他成为996个家庭的一员,收到国家新闻广电出版总局授予的牌匾和证书,顾广林珍藏了起来。

受父母影响爱读书,酷爱翻字典

顾广林在上小学时候,他的母亲在原泰安县图书馆负责图书采编工作,顾广林当时在泰安市第一实验小学就读。当时图书馆老址位于岱庙的遥参亭,所以每天下午三四点钟放学以后,顾广林就来到图书馆,一边等母亲下班一边读书。回到家里,同样爱好读书的父亲总会拿着喜欢的读物分享给儿子,爱钻研的顾广林就会接过书,连夜阅读。

顾广林说,小学时候开始学识字,班里的同学每人都会有一本新华字典,下课同学们之间喜欢做一个小游戏,就是比比谁认识的字多,为了能从同学中争第一,“显摆”自己识字多,八九岁的顾广林有事没事就会捧着本字典开始看,看完了就

开始找同学一起比赛。邻居故意打趣他,专找来生僻词问他念什么,顾广林就赶紧翻字典去找。一直到现在,看字典就成了顾广林到现在的乐趣,识别生僻词、繁体字也成了他的特长。1979年,顾广林花60块钱买了本辞海,这本书他一直翻阅到今天。顾广林说:“当时60块钱是我两个月的工资,但辞海里有最多的字,所以我愿意勤翻阅。到现在每十年字典会重新进行编纂,只要新字典中添加了新生字的,我一定会买回家研究学习,现在家里字典已经十余本。”

为了迅速记忆,顾广林向记者传授独门绝招:看字一定只翻阅字典目录,如果靠翻阅内文去找字,会记得快忘得更快。

藏书上万册,每年阅读量过百

在顾广林的家里,记者看到窗台、床前柜、书桌上都整齐放着书籍。沙发上有几本《闲情偶寄》、《楚辞》叠在一起,一看便知这是顾广林近期正在温习的书籍。顾广林说:“好书要一遍遍翻阅,好多书我都读过六七遍。”记者在顾广林申报“书香之家”的材料里写到,顾广林每天读书时间有5小时,妻子、孩子的读书时间也在3个小时,家里总藏书15000册,月均购书费用就达到200元钱,主要藏书品种及特点一栏他填写的是“文哲史经”。

“每周至少看五六本书,每年在书本上都要花费两三千元钱。看到好书,我还

愿意买回来送给亲朋好友,就像郑渊洁出了《皮皮鲁送你100条命》,我觉得它是有用的,就一下子买回来20本书送人。”顾广林说。

人上了年纪就能越来越深刻的感受到读书带给人的智慧,读书能提高人的悟性,丰富人的生活,一个人要做到温文尔雅必须有知识,书本可以向是人类灌输精神供养。顾广林在谈读书时感悟,一个人有了知识才会有常识,有了常识才会有见识,有了见识才会有胆识,有了胆识才会有赏识,这些都可以通过读书获得。年轻人也应该多读书才会聪慧。


李武刚:重走长征路,收集红色文献

我市俩家庭获评全国书香之家——参评标准包括家庭藏书情况、日平均阅读时间等
翻阅书籍是李武刚平时最喜欢做的事。 记者隋翔摄
 

本报记者徐文莉

38岁的李武刚是肥城老城街道杨庄社区学校一名历史老师,走进李武刚的家,仿佛进入了书的海洋,大大小小、各种类型近万册,摆满了一排排书架,这些书籍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红色文献。

走长征路淘红色文献,走访外地找好书

在学校里,李武刚是名历史教师,在他的书柜中也摆满了历史书籍。1990年,李武刚开始着迷淘书、藏书,这个爱好坚持20多年了。为了淘到经典的红色文献,他专门走过长征路,进过解放区,一路上也收获了不少珍贵的红色文献。

特别是他收藏的《抗战小丛书》、《整风文献》、《毛泽东选集》、毛著单行本等多数成为难得的革命文物,书本内容见证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浴血奋战的抗争历史。李武刚说:“多读革命书籍更让人励志,我从年轻就对旧书痴迷,一开始藏书时漫无目的,见了旧书就激动,后来才逐步转入对毛泽东文献、民国政治类期刊等

红色文献的专题研究。”

在李武刚家中,一间房间专门被他用来摆放藏书,只见书橱里塞满了大大小小,各种类型的刊物、书籍摆满了书架,涉及红色文献、民国杂志、肥城乡土资料等7000多册。为了方便找书,他还特地将藏书按照年代分门别类,做好标签,以方便最快能找到需要书。

最让李武刚得意的,是他最近刚从苏州淘来的一套难得的革命刊物《阅读与写作》,现在市面已经难见这本读物。据资料显示,这套书全国只有北京图书馆和吉林大学图书馆两处有藏,所以说淘到很幸运,也会好好地珍藏。

多读书练就慧眼,李武刚有了写书打算

对藏书的热爱和钻研,让李武刚练就了一双慧眼。在书市买书时,他总能第一时间捕捉到哪些才是真正有内容又值得珍藏的好书。李武刚说:“一些历史书籍也是难得的珍藏品,因为长期藏书、读书,自然就对书本有了感觉。现在淘书、读书、教书为我生活的中三部曲,并为自己的历史教学工作锦上添花,旧书中发现的新内容让他不断有灵感来写学术论文、评论文章。”因为收藏有术,李武刚还被评为山东省藏书家。

拿着毛泽东选集,李武刚向记者普及,他收藏的一套毛选是解放前在解放区

发行的最精美的一套,有两种版本,一个是布面精装,一个是缎面精装。国共谈判的时候,中方代表曾经作为礼物送给国民党的谈判代表,虽然当时发行了两万册,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现在存世量不是很大了,所以说比较珍贵。

因为读书多,李武刚也有了撰写书籍的打算,他希望能通过解读宣传这些红色文献,让更多人了解这些红色的记忆。要深入研读藏书。李武刚说:“人不能忘本,历史书籍每次翻阅都会有新的感受,我也希望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能多回顾历史,翻阅历史。”

关闭
打印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