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泰安市文化和旅游局!
文旅新闻
【泰山之光——文旅泰安风采录】用双脚丈量遗迹 用初心保护文物 肥城市文物保护服务中心主任王新华甘做文化遗产守护人
发布时间:2021-06-18
浏览次数:1
来源:最泰安

在同事眼里,他是个“磨叨王”,在他嘴边“磨叨来磨叨去的”总离不开这个申报,那个对上争取;在领导眼中,他总爱“没事找事”,领导还没想到的,他已经做完了并且干得还非常好,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散养型干部”;在施工方眼里,他不爱说“人话”,总是紧盯文物工程质量,只要不达标,即使干完了也得拆,毫无情面可言。

他叫王新华,现任肥城市文物保护服务中心主任。在二十余年的文物保护工作中,他以文物保护、文物安全、文物永续传承为己任,无论寒暑酷热,坚持亲历亲行,深入一线巡查,动态掌握文物保持状态,及时排除可能造成文物损坏甚至损毁的隐患,确保文物安全。他立足岗位、奋发进取,开拓创新,勇于奉献,充分发挥了一名共产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先后荣获山东省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先进个人、泰安市文物工作先进个人、泰安市打击文物犯罪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受肥城市委、市政府表彰三等功3次、嘉奖3次。

让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和谐共赢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子孙后代;文物是历史的见证,是珍贵的不可再生资源,保护文物就是促进可持续发展。

一边是工程建设,一边是文化遗址,如何两全?前些年间在肥城就遇到这样的难题。S329省道西延工程偏偏“偶遇”到了肥城市桃园镇的晒书城遗址。最终,民生工程与文物保护和谐共赢,很好地解决了工程建设和文物保护的矛盾。

S329省道薛馆线仪阳至石横段改建工程,即泰肥一级路西延工程,全长22.9公里,双向四车道一级公路标准,是解决薛馆路过境市区,老旧道路安全隐患大,运输效益低等问题的重点民生工程。而晒书城历史悠久,传说孔子带弟子周游列国时,曾在东里村北凤凰山下遇雨,书被雨淋,在此晒书。世人仰思圣德,建祠塑像祀之。又因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所以一同祀之,匾曰“晒书城”。 晒书城遗址文化遗存众多,分属东周、汉、魏晋、金元等数个时期,其中以汉、魏晋时期遗存最为丰富,具有非常重要的考古价值。S329省道西延工程按原设计需占用晒书城遗址宽10米,长100米的区域,而遗址文化层就在地表3米以下,如果按照原计划拓宽施工进行开挖,必然破坏这里的文化层。

可这次S329省道与“晒书城”遗址的邂逅,文保前置性审批工作若不及时解决,S329省道工程将因此搁置工期半年之久。重点工程不能停,文化遗址要保护,王新华可是伤透了脑筋。为解决民生工程施工进度与文物保护和谐共赢的矛盾,王新华连续数天吃住在建设工地,反复对施工方讲政策做思想工作,征得对方对文物保护的理解与支持。王新华对施工方说,“只要你在工地上给我让出10米×100米的区间,剩下的文物勘探、发掘报批手续我来跑。”王新华为了给施工方节约工期,半月间在国家文物局、省市文物局之间奔跑穿梭。各项工作“压茬进行”,三步并作一步走,将各项上报审批环节之间实现“零”衔接,不让工程怠工等审批。最终经过王新华的不懈努力,晒书城遗址所涉地域得到了抢救性保护挖掘,并出土了许多珍贵文物;而S329省道也如期贯通,成为缓解肥城市当地交通压力的民生工程。文物保护与民生工程实现和谐共赢。

一直以来,王新华及所在的肥城市文物保护部门始终坚持文物保护前置审批原则,在各类基本建设和土地整理项目实施前,都会由文物部门先行勘探和抢救性发掘。

在肥城类似的案例还有许多,基本上都是工程建设 “让”着文物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经济社会发展与文物保护看似矛盾,但只要我们正确处理两者关系,在加强保护前提下对文物进行科学开发和利用,就完全能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王新华说。

做好文保工作 就要多跑腿多磨嘴

干一行爱一行,用信念对抗孤独和重复。多年来,以王新华为代表的肥城文保工作者,风餐露宿、青灯黄卷,用他们深厚的爱国情怀、坚定的学术志向、顽强的工作作风,守护珍贵的传承。

王新华的文保工作是“跑”出来的,又是“磨”出来。三年间,跑遍肥城全部605个村,14个乡镇(街道),行程40多万公里,个人换了3台车,这是王新华作为一个基层文保工作者的一个阶段的缩影。

“眼看着你去年刚提的新车,这就快成老爷车了,不知道的还以为你在跑‘滴滴’呢。”坐在王新华车上一同去村里普查的同事笑着说。谈起为何宁可“私车公用”也要跑到每个乡村的时候,王新华提起了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候的一件憾事。

“村村到,地毯式”,是当时文物普查时候上级提出的口号与要求。一次王新华在周围文化爱好者口中听说,王庄镇花园村有个古建筑建得挺有特色的。王新华一听心中一怔,“王庄镇花园村”按照普查计划早就入村寻访过了,没见上报过这个建筑啊?王新华马上喊来负责该片区的普查员询问得知,原来该普查员确实到过这个建筑,只因院门反锁着普查员只隔着门缝看了看就回来了,没有普查登记!此事对王新华触动很大,因为古建筑属于不可移动文物,如果因为我们没有跑到,跑到了没有进去调查,而错过了文物普查,今后就有可能被人为地破坏,留给后人无尽的遗憾。这件事刺激着王新华下定决心,一定要跑遍肥城的每个角落,对文物普查不留死角,更不能留下遗憾。

王新华第一时间驾车赶到王庄镇花园村,实地对此建筑进行文物调查。经调查,现状为粮所仓库的古建筑,竟然是清末四大私人藏书阁之一的聊城海源阁在肥城的藏书地——“陶南山馆”。

“陶南山馆”曾经存放了大量的古籍珍本,是中国古籍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影响力。它是肥城现存体量最大的清代建筑,风格是标准的北方庭院式建筑群,为木、砖、石结构,外形美观,设计布局巧妙,建筑木作、砖雕雕刻工艺精湛,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为研究当地的建筑文化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历经岁月的变迁,“陶南山馆”大部分建筑被粮所和当地居民占用。得益于王新华等为代表的基层文保工作者的初心与执着,“陶南山馆”得以重见天日。

“陶南山馆”目前正在保护修缮中,作为工程负责人的王新华换作常人可能坐在办公室里打打电话,调度一下工程进度就行了,可“跑惯”了的王新华仍旧“刹不住车”,一天3趟去工地是常态。

或许功夫不负有心人,或许上天眷恋辛劳的人。在王新华又一次常态化去“陶南山馆”修缮工地巡查的时候,专业的直觉让他推开车门大喊一声,“停工!”原来,施工队正在拆除“陶南山馆”主体建筑的北山墙,王新华远远地发现,北山墙上隐约有两个窗户的痕迹。后经现场调查得知,该建筑北山墙上的确有两扇窗户,推测粮所将此建筑作为仓库使用的时候为了防盗,将这原来的两个窗户填封起来后并又在内外墙抹上了墙皮,历经岁月冲刷,如今在外观上很难发现。王新华现场马上找来施工方,立刻变更设计图纸,按照建筑初始样态重新设计修缮。“文物修缮不仅要修旧如旧,还要拯救如旧。如果没有这次的及时发现,日后修缮的时候可能就会按照一面墙来修缮了,那后人可能永远都不会知道这个建筑曾经真正的模样。所以这要求我们文保工作者,要时刻对文物保有一颗敬畏之心,不要人为地造成二次遗憾。”王新华感慨地说。

为加强对不可移动文物点的抢救性修缮,王新华结合肥城市文物工作实际,吸引社会和部门资金500余万元,先后维修各级文保单位10余处,逐渐形成了“党政领导、文化主管、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文物保护工作新格局,有力推动了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2015年以来,王新华主持完成了全国第八批、山东省第五批和泰安市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申报工作,朝阳洞石刻造像入选“国保”,泰西抗日武装起义旧址等15处文物点成功“晋级”。至此,肥城市共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8处,泰安市级35处,高级别文保单位在数量上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

【泰安日报社·最泰安全媒体记者 董梁 编辑 程蓉 审核 王婷婷】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