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城桃木雕刻历经千百年沧桑流传至今,2007年被列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由“一枝独秀”变身为“满园奇葩”,桃木雕刻的繁荣发展有该市桃木工艺总商会会长王来新的一份功劳。2009年他被确认为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桃木雕刻民俗”的代表性传承人。
今年49岁的王来新,6岁起就跟着挑着货郎担的爷爷走街串巷雕刻桃木,对爷爷来说,桃木人之类的“小玩意”可谓信手拈来,一家人靠着他手里的刻刀勉强维持生计。自幼受家庭熏陶的王来新20岁时便掌握了桃木雕刻的各种工艺技术。但是当时的桃木雕刻只是民间的一种简易手工艺品制作,没有形成旅游商品。直到2000年,王来新在登泰山时,无意间听到一名游客在没有买到满意的桃木纪念品时说:“这儿离肥城这么近,怎么没有好的桃木纪念品呢?”游客的话激发了他的创业灵感。时光荏苒,刻刀传到王来新手中,吸收多种雕刻技法、首创桃木炖煮除胶法……在他的手中,小小桃木雕刻荣登“大雅”艺术殿堂。
痴醉桃雕迷人艺术
走进王来新的“桃木王”旅游商品店,一只方盒里摆放着一组十二生肖雕刻,十二个“小家伙”个个活灵活现,老虎威严、猴子机灵、兔子可爱。在“身高”只有几厘米的桃木上刻动物,这份技艺已传承了上千年,但能刻出如此“百变”的造型,得益于对多家雕刻技法的借鉴吸收。
2001年,醉心于桃木雕刻的王来新决心博采众长、推陈出新,将桃木雕刻发扬光大。他遍访肥城老师傅,把他们肚子里的绝活“淘”了个遍。又专门到浙江、江苏、江西等地学习雕刻技法。
在“桃木王”旅游商品店,王来新随手拿起一把桃木剑问记者:“你看它有什么特点?”记者仔细端详了一番,龙凤呈祥的图案立于剑鞘之上,层次分明,打破了平面、单调的感觉,形成丰富的视觉空间,让人久观不厌。
“这是浮雕刻法,是在融合多家浮雕技艺的基础上发展来的。”王来新向记者介绍到。过去的肥城桃木剑仅有剑体而无剑鞘,且只有平雕一种刻法,图案、造型单一。王来新从桃行里收集了上万株桃树枝干,尝试着将浮雕、镂空雕、线雕、立体雕等传统木雕技法“植入”桃木雕刻;刻刀也由一把小刀发展成大小不一、造型多变的近百种刀具。
雕刻技艺日渐娴熟,这让王来新对雕刻图案有了更多设想,开始尝试着为桃木编织文化“嫁衣”。他几经辗转买到《故宫博物院关于木雕收藏画册》的翻本,一页一页仔细阅读分析;从北京买来40余把龙泉剑仔细观摩,研究款式、造型、图案;花费近万元购买了《中国木雕技艺》、《中国民俗文化志》、《中国木雕作品欣赏》,借鉴青铜器、玉器、瓷器造型,将道教、佛教、周易文化融入桃木雕刻。
功夫不负有心人。桃木工艺品最终由造型单一的桃木篮、桃木人,发展成20多个系列、3000多个品种,占了全国80%的市场份额。在王来新的“桃木王”旅游商品店,精美绝伦、巧夺天工的桃花鸳鸯剑,华丽细腻、造型别致的九龙如意,繁复精巧、玲珑剔透的桃木挂坠……一件件桃木制品构思精巧,散发着迷人的人文艺术魅力。
潜心传统“沁出”工艺
如今,王来新的桃木工艺品开发已趋于成熟,每年都会有1000到2000件新品系列问世,年销量达到3000万件。如此大规模的生产销售,这是他在涉足桃木行业之初未曾想到的。
创业之初,王来新曾接到了来自澳门一笔订购几百把桃木剑的大单子,当时他在桃木雕刻行业初试身手,这笔订单简直是一张“大馅饼”。王来新组织人员一连几日马不停蹄,赶制了几百把桃木剑。可准备交货时,桃木剑却已开裂变形。这次失败给王来新带来了致命的打击,一下赔了几十万元。
桃木性甘甜,树胶多,其制成品易开裂变形几乎是一条“定数”。过去的桃木篮、桃木人体型小、造型简单,这个问题一直没引起关注。可如今,生产造型、图案复杂的大件工艺品,解决这一问题迫在眉睫。
“没有办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王来新先后拜访了30多个老木工,组织大家尝试着将桃木埋在土里闷,放在火上烤,十几种方法试了个遍,可都以失败告终。一年多的时间,大家纷纷打起了退堂鼓,可对王来新来说,开弓没有回头箭,他誓要单枪匹马闯出一条路。小到微波炉,大到烘干房,他都买回来,无数个日夜,尝试着操作设备。眼看没一点效果, 40多岁的他又俯下身子当起了“学生”,跑到山东农业大学,向搞林木研究的教授求教。在教授的指点下,他利用冰冻干燥法,把木块放在冷库里冻干木材中的水分,几十次的实验,最终还是一番努力付之东流。
就在王来新一筹莫展的时候,他偶然欣赏到一次根雕创作,其中的木材沁水防裂,让他看到了转机,开始尝试着将桃木泡在水中沁出糖分和树胶,可如此速度太慢,他便试着用水煮桃木,然后晾晒、烘干,几百次的试验过后,“桃木炖煮除胶法”横空出世,桃木开裂、变形的难题得以攻破。
桃木木质有了保障,这让王来新的桃木雕刻“如鱼得水”。一件件造型独特、美观典雅的桃木工艺品纷纷“出炉”,很快赢得消费者青睐。各地订单纷至沓来,如何满足市场需求又摆在了他的面前。
“机械化是唯一的选择。”2007年,王来新委托7家木工雕刻设备公司,着手设计桃木雕刻设备,数控雕刻机、激光雕刻机、数控车床接连问世。如今,造型简约的桃木剑、桃木如意等工艺品,均可实现批量生产。
倾情新奇“无果桃树”
“独木不成林。”在王来新的苦心经营下,桃木工艺品市场不断扩大,产品供不应求。 2005年,他便开始鼓励着一起创业的“兄弟们”共同闯市场。悦灵仙桃木制品公司、鲁宝阁公司、龙缘阁公司等纷纷成立,并迅速在桃木工艺品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
为让这一股股“新生力量”抱团凝聚,肥城市投资1.4亿元建起了面积达5.7万平方米,集桃木加工、生产、销售和桃文化展示于一体的4A级旅游商品城,组织150余名桃木工艺雕刻商户成立了桃木工艺总商会,王来新被推选为会长。
为把桃木行业做大做强,他带领会员参加各种博览会;带领大家学习销售和营销知识,做好桃木工艺品的宣传和销售;积极参加全国桃木工艺设计大赛;先后成立了桃木工艺总工会和桃木工艺研究所。
目前,肥城市桃木加工企业已发展到150多家、全国连锁销售企业1000余家,桃木商品产业从业人员4万余人,年销售收入8亿多元。肥城桃木雕刻成为享誉全国的文化品牌,先后荣获国内外200多个奖项和荣誉。王来新本人受邀登上了世博会的展台,今年2月又参加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成果大展。
“居安思危,有备无患。”看着眼前桃木工艺品发展的大好形势,王来新心里又有了新的盘算。眼下,我市桃木雕刻所用的木材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外地,木材价格上升、运输成本提高,给桃木行业发展带来了不小压力。
为保证充足原材料供给,王来新培植出了“无果桃树”。这类桃树只长枝干、不结果,成材易、侧枝少。现在,已在桃园东里村和老城小窑村育苗成功,共计6万余棵,5年后便可派上用场。到时的桃木雕刻市场,又将是另一番火热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