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泰安市文化和旅游局!
泰安非遗
一口道尽千古事 双手对舞百万兵
发布时间:2016-04-13
浏览次数:1
来源:泰山晚报

一口道尽千古事 双手对舞百万兵

一个古老的台架,一张雪白的幕布,幕布后范正安脚踩乐器,双手翻飞用几根细细的木棍舞弄着几个小小的影人在幕布上蹦蹦跳跳,伴随着激越的鼓乐声,唱出抑扬顿挫的曲调。这就是泰山皮影,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泰山皮影第六代传承人范正安将泰山皮影的一人全活和“十不闲”展现得淋漓尽致。
 

一口道尽千古事 双手对舞百万兵

环佩姗姗连步稳,帐前活见李夫人

今年71 岁的范正安从八岁喜欢上皮影,13 岁拜师学艺跟着师父刘玉峰学习皮影,至今已经坚持了60 多年。关于皮影,在泰安很难找到比范正安更了解皮影的人。
    范正安告诉记者, 皮影戏, 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在蜡烛或燃烧的酒精等光源的照射下用隔亮布进行演戏。
    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用手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
    两千多年前,汉武帝因臣子在纱窗上演示出已逝爱妃的靓影而如痴如醉,皮影始成雏形。“张灯作戏调翻新,顾囊徘徊知逼真;环佩姗姗连步稳,帐前活见李夫人。”《海阳竹枝词》中的这首诗说的就是最早的皮影演出剧目。
“师父告诉我当时为汉武帝表演皮影的人来自山东,所以在我看来,皮影的故乡就在山东。”范正安说。
    而对于泰山皮影的发源,范正安表示泰山皮影戏的历史可追溯到明代,自己是第六代传人。
    范正安告诉记者:“历史上关于泰山皮影的记载不多, 历史资料也非常珍贵。明代有资料记载,在运河两岸的庙会上有泰山皮影戏的演出。所以泰山皮影起码也有600 多年历史了。”而清末民初为泰山皮影戏的鼎盛时期,演出遍布泰山周边地区。

皮影风格流派多,唱腔曲调各不同

为弘扬传承泰山皮影,这些年范正安走了很多地方,参加各种活动,对中国皮影的各个流派也已经非常了解。范正安介绍,皮影戏在中国流传很广,在不同地区的演化中,也形成了不同的流派, 有四川皮影、湖北皮影、湖南皮影、北京皮影、唐山皮影、山东皮影、山西皮影、陕西皮影、川北皮影、陇东皮影等风格不同的地方皮影。地域不同,皮影的唱腔也不同,都跟当地的地方戏曲、民歌小调等相关。
范正安告诉记者,皮影戏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特色,每个省份都有自己的皮影戏,目前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的状态。“我所知道的目前山东省的国家级和省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五项是皮影戏,在济南有两项,枣庄、成武也各有一项,再加上我们的泰山皮影,记录在案的共五项。
    “像是济南的皮影,大都是以前老艺人演的剧目,比如《封神榜》、《西游记》等,跟我们泰山皮影唱腔上有相似处,但演出方式等都不一样。”范正安说。
    记者了解到,河北、北京、东北、山东一带的皮影唱腔,都是源于冀东滦州的乐亭影调,但各自的唱腔分别在京剧、落子、大鼓、梆子和民间歌调的影响下,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弯弯眉、线线眼,樱桃小口红一点”又是陕西民谣对华县皮影的生动描写。而泰山皮影的曲调主要有鼓调、老调、南调、琴调、垛子板等,根据不同的人物身份和人物性格采用不同的曲调塑造人物。

一口道尽千古事 双手对舞百万兵

一口道尽千古事 双手对舞百万兵

一口道尽千古事 双手对舞百万兵

 一人演活一场戏,泰山皮影“十不闲”

纵观各地的皮影戏,都有伴奏的人和表演、演唱的人,演一出皮影戏,最少需要两人完成。但对泰山皮影来说,只需要一个人便可以完成, 演唱、伴奏、表演等都是一个人,可以说一个人的剧团。
    作为泰山皮影戏的传人,范正安继承了“十不闲”的绝技,表演时要脑子里想着词, 口里唱着取, 手里舞者皮影,脚下还有踩着锤伴奏,“五官、四肢、大脑”一刻都不能闲着。“虽然称作‘ 十不闲’, 但泰山皮影的表演不只这些,脚底下的乐器就有八样,表演的剧目也自己编写,皮影也是自己制作,甚至连舞台设计制作也都亲力亲为,可以说是一个人干了十多人的活,演出的时候必须心无旁骛。我一开始学习的时候,经常出错,尤其是脚下踩乐器,不好掌握,一不小心就错了,乱了。”范正安告诉记者,泰山皮影戏脚下的伴奏乐器有鼓、梆、镲等,演出时要调动全身的所有器官,表演、操纵、伴奏、演唱、道白都是一个人完成,一人身兼数职。
    记者了解到,“十不闲”绝技在中国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但据中国文化部统计,目前皮影“十不闲”在中国就只有泰山皮影第六代传承人范正安一人能够完整的继承和保留下来。范正安告诉记者,泰山皮影的剧目以泰山为主,尤其是《泰山石敢当》,有九十多回。此外,关于东岳大帝的剧目有三四十回,关于碧霞元君的剧目有四五十回,还有《西游记》、《东游
记》、《封神演义》等剧。
 

一口道尽千古事 双手对舞百万兵

“皮影帝国”有传人泰山皮影即将走进边疆

泰山皮影被誉为泰山文化的“活化石”,2007 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 年又被列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泰山皮影,人们最关心的一点便是传承和弘扬。范正安告诉记者,现在他的剧场里有二十多名学生,儿子和孙子也都跟自己学习了泰山皮影,有了第七代和第八代传人。
    范正安告诉记者,他现在每周二和周四晚上都会到儿子家中教9岁的孙子学习泰山皮影,周末也会将孙子接到自己家中学习。“我孙子从两三年前就跟着我学习,学的非常认真,现在也能演了。我儿子也从我这儿学了不少,起码泰山皮影从制作到演出这一整套流程他都会,但我觉得他还需要时间的磨砺,才能将泰山皮影演得更好。”
    范正安作为泰山皮影传承人,做这一行已经有60 多年,除了教自己家人学习,也收了一些徒弟。60 多年的坚持是常人做不到的,曾经和范正安一起跟着师父刘玉峰学习的师兄弟大多已经转行,只有他坚持了下来,只因为范正安热爱皮影。
    范正安告诉记者,为了宣传泰山皮影,这几年,除了到剧场演出,他还多次深入社区、学校等地表演,泰山皮影还走出了国门,到美国表演,获得满堂喝彩。此外,为传承泰山皮影,还成立了泰山皮影研究院,对泰山皮影进行深入研究。为了让更多的人观看了解泰山皮影,近期范正安准备组织泰山皮影边疆行,深入沂蒙山区、以及边远地区比如漠河、西沙群岛、青海、格尔木等地进行表演。
    昏暗灯光下,老艺人一刀刀刻画皮影;三尺白幕后,指尖似穿梭时空,舞动间为观众带来最精彩的演出;不大的舞台前,坐满了观众,静静观赏这微缩的史诗。泰山皮影一代代传承下来,古人的智慧让人佩服,古老的记忆更是让人惊叹。

一口道尽千古事 双手对舞百万兵

设计新的石敢当造型皮影也要跟上市场
本报记者刘小东

一口道尽千古事 双手对舞百万兵

一口道尽千古事 双手对舞百万兵

泰山皮影戏所表现的人物以泰山石敢当为主,在范正安看来泰山石敢当的样子应该体现泰山文化、大汶口文化等。从一开始演出到现在,范正安手中泰山石敢当的皮影已经换了好几个样式,目前范正安正在设计新的泰山石敢当形象。
    在范正安家中,记者看到了泰山石敢当的各种样子, 其中有一个石敢当的头像是2006 年左右制作。“这个头像的样子我是按照旧县村村头出土的石敢当石像制作的,当时有文物专家鉴定,这个石像是明代的,顶盔挂甲。”范正安说。
    目前泰山皮影戏的表演中,有一种正在使用的石敢当的造型,是范正安根据他捡到的一块泰山石上的造型制作。“石头上的图案像是一个人骑着麒麟,手里还拿着武器,因为是泰山石,所以在我眼里,这个图案就是泰山石敢当,这是上天赐给我的泰山石,非常珍贵。我还有两块泰山石,上面的图案一个是观音菩萨,一个是正在表演皮影的人,都跟皮影有关。”
    目前范正安正在设计新的泰山石敢当皮影造型,头部形状已经画出,头盔上增加了大汶口出土的古代文化的符号, 有泰山、日、月,头盔的花纹也变得复杂多样,有海水、光芒万丈的太阳,也有古代的“万”字等。“制作这个石敢当头像,最少要用两天的时间。这些年我一直在改进皮影,制作新的石敢当形象,现在是石敢当身子的部位不变,变的是头部,我觉得泰山石敢当应该融合进泰山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目前新设计的这个形象,就我自己而言,非常满意。”范正安说。
    记者注意到,无论是哪一种样式的石敢当造型, 头部都顶着一只老虎, 范正安表示,老虎的造型及创意来自于最早的关于石敢当的记载。范正安告诉记者:“西汉《急就篇》中记载:‘师猛虎,石敢当。’所以我觉得石敢当造型上应该有老虎。”
    在范正安的工作室里,除了传统的孙悟空、石敢当等神话传说中的造型,还有小黄人、喜羊羊等孩子们喜爱的卡通形象。范正安经常带着这些皮影到幼儿园以及社区进行演出,并结合时下最有热度的话题编排新的曲目,“皮影也离不开市场,尤其是要跟上时代的发展。”范正安说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