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小东
“与女游兮九河,冲风起兮水扬波;乘水车兮荷盖,驾两龙兮骖螭。”提起祭河神,人们总能想起传说中的河伯,想起屈原所作祭祀河伯的祭歌《九歌•河伯》,在东平湖两岸,就长期流传着祭祀河神的习俗,也有传承千年的由敬河神演变而来的民间小调——端鼓腔。端鼓腔是渔民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娱乐剧,起源于唐朝贞观年间,盛行于清康乾年间。2010年,“端鼓腔”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扎根船头的说唱艺术
端鼓腔的名字源于其伴奏乐器羊皮鼓,表演者将鼓端在手中,边击鼓边演唱,因此名为“端鼓腔”。第21 代传人丁立新介绍羊皮鼓是在圆形的铁圈的单面箍上羊皮,鼓柄末端铁环上套九个小铁环,表演时用竹篾打鼓面,手还要转动鼓面,令小铁环叮当作响。有时候演员不拿鼓,台下多人打鼓伴奏,直接唱。
端鼓腔由东平湖地区的民间小曲 、小调发展而来,起源于唐代。《西游记》 中有魏征入梦斩龙王的故事,端鼓腔曲目中也有 《魏征斩小白龙》。传说,唐朝贞观年间,泾河龙王小白龙触犯了天条被处以斩刑,小白龙去请求唐王李世民,想要保住自己的性命。李世民因一时疏忽,小白龙被司天监魏征监斩,为弥补过失,李世民对小白龙许下了敬河神的誓愿,举行敬河神仪式,不久仪式流入民间。
而端鼓腔就是由敬河神演变而来的民间小调,并流行于东平湖、微山湖和运河两岸。清朝康熙乾隆年间,敬河神时唱端鼓腔盛行,渔民为了祈求平安、庆祝丰收举行敬河神仪式,一边鸣炮 ,一边起舞歌唱。流传于东平湖的端鼓腔清代后期由微山湖 传入。“一开始,端鼓腔只是渔民为了祈福举行的敬河神仪式上所唱念的‘ 咒语’,后来逐渐增加神话故事,变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说唱艺术,可以说哪里有渔民,哪里就有端鼓腔。”
丁立新介绍,从宋代开始端鼓腔就带有娱乐性,以前常年忙于水上捕鱼的渔民,疲劳时便哼上几句端鼓腔唱腔,排除水上生活烦恼,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端鼓腔。
端鼓腔一唱三天三夜
端鼓腔没有文字记载,而为了让其更好地流传,东平县老湖村村支书王云福曾找了一些会唱端鼓腔的老人口述唱词,让自己的儿子一字不漏地记录下来,整理了几十个唱段。
丁立新表示,端鼓腔演员均由男人组成,女人不能参加,涉及女性角色时,男扮女装表演。“演出时可以一人单独演唱,也可以二人对唱,还可以一人领唱,多人帮腔,两人或三人合唱。”
现在端鼓腔的表演形式更加多样化,内容也更加丰富 ,除了敬河神庆丰收,在续家谱和红白喜事时都有表演。无论何时演出,都会在表演前会请人挑选吉日,三月份渔民收船时通过这种表演向河神还愿;农历十月左右,会进行庆丰收表演,平时有人家要续家谱也会请端鼓腔艺人表演。“续家谱是一种特定的敬祖敬神的仪式,没有特殊地点和时间,一个家族续家谱一般是五年一续,现在一年大概有一两次的续家谱表演,一唱就是三天三夜,中间不能停。”
端鼓腔虽然是由羊皮鼓伴奏,但曲调曲折婉转,叙事明快清晰,其曲目主要源于民间传说、历史故事,内容以扬善惩恶、忠孝节义、家庭伦理、修身立德为主。丁立新说,端鼓腔经常演唱的曲目有《刘文龙赶考》、《张相打嫁妆》、《张郎休丁香》、《魏征斩小白龙》等,其中《刘文龙赶考》词有 3000 多句,一些剧目唱十天半月都不会重复。
流传千百年无文字记载
现在,在东平县老湖镇、大安山、戴庙乡,东营市的渔民新村,以及南四湖、运河岸边中年以上的渔民群众,不论男女都能唱上几段端鼓腔。“可以说在东平湖两岸 80%的人都会唱端鼓腔,尤其是年纪大一些的人,60 岁以上的老人都会唱。”丁立新说,端鼓腔一开始的唱词类似于古代巫师祭祀念的咒语,并不好记,流传千百年也没有留下文字记载,唱词全都是靠渔民祖祖辈辈口传心授。“唱词不好记,渔民也大都没有文化,对内容一知半解,全都是死记硬背,而且方言跟普通话也有区别,在演化中,一些唱词也发生了改变。”
今年 51 岁的丁立新学唱端鼓腔已经有30年 。1986 年丁立新开始学习端鼓腔,跟着师傅一句一句学习,从唱词到动作、从化妆到打鼓。他说,学习端鼓腔源于对戏剧的喜爱,十几岁时他曾经报考山东梆子剧团但没被选上,后来有机会便拜端鼓腔名家王春成为师,学习最地道的端鼓腔表演
“端鼓腔常用的曲牌是 7 字韵和 10 字韵,学习时虽然词是听老师唱一句一句背,但唱词其实还算是比较容易学的,打羊皮鼓学起来比较难。因为端鼓腔除了每段唱词不同,鼓点也要跟着不断变化,打鼓的时候让鼓面转几圈、摇动几下垂环都有讲究。要学好打鼓,必须认真仔细学,下苦功夫练,跟学习其他的戏曲练基本功没有什么区别,更没有投机取巧的办法。”丁立新说。
成立文化戏社边学边传
学了30年端鼓腔,丁立新说他还有不会的唱段,仍然没有达到师父的水平。
“端鼓腔的唱段多,我现在只能说是边学边传承。2007年的时候,成立了端鼓腔文化戏社,现在戏社里已经有三四十人,基本每天晚上都有演出,场场爆满,除了端鼓腔,我们也唱山东梆子。”丁立新说。
2007 年,端鼓腔被列为山东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0年又被列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使更多人知道端鼓腔,越来越多的人慕名到东平县看端鼓腔。
即便如此,端鼓腔传承也面临困境,但丁立新告诉记者,端鼓腔现在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继承人。虽然东平湖两岸的渔民都能唱上几段端鼓腔,但现在年轻人已经失去了对端鼓腔的兴趣,很久没有年轻人学唱端鼓腔了。没有继承人就面临失传,为了让端鼓腔能够传承下去,丁立新收了两个徒弟,一个边工作边兼职学习端鼓腔,另一个是自己14岁的儿子。
为了让端鼓腔适应时代发展,丁立新还创作了一些端鼓腔的新作品;表演时丁立新还会用摄像机将演出录下来传到网上,供有兴趣的人学习,也让更多的人知道端鼓腔。目前,丁立新正在整理端鼓腔唱段,希望能将唱词用文字记录下来,改变没有文字记载的现状,并出版书籍,便于传播和后人学习。
东平湖三面环山,风光秀丽,是八百里梁山水泊的现存水城。流传于渔民中的端鼓腔这一古老的艺术不仅对当地渔民来说非常重要,更含有珍贵的历史价值,是东平湖区历史文化的见证,研究东平湖地区渔民发展变化的重要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