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华灯璀璨是一座城市的艳丽外貌,那么群众的欢歌笑语、安居乐业、怡然自得则是一座城市的幸福内涵。
近年来,在泰安市群众文化生活满意度提升工作的引领下,宁阳县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不断提升,文化沁润的深度和广度愈加深入。全县上下处处彰显出历史文化底蕴传承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接轨的气质与风姿。文化惠民成效显著,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愈加强烈。
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文化惠民,不仅是这座城市最响亮的口号,更是这座城市最卓著的行动: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方案,细化创建指标,纳入目标责任考核,加大财政投入,建设设施网络,加强队伍建设,丰富服务供给……
今年以来,宁阳县紧紧围绕建设文化强县的战略目标,以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着力点,以文化重点项目为抓手,以文化基础设施为载体,以文化服务为核心,制定相关政策,强化工作举措,狠抓任务落实,加强文化娱乐设施建设,不断丰富群众文化活动,群众文化生活满意度提升工作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送戏下乡 传递幸福的味道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
卖家电的、卖票的、开饭店的、开车的、开门头做小生意的……宁阳县蒋集镇的村头巷尾活跃着这样的一些从业者,平时他们是各行各业的带头人、致富能手,当锣鼓敲响时,他们又同时转身变成另一个共同的身份——远芳文化艺术团演员。
“有活动,有演出,就有幸福的味道。”王苓是蒋集镇远芳文化艺术团团长,平时在镇上经营着一家饭店。2012年,在村里支部书记陈衍兵“老有所好,老有所乐,老有所养,老有所为”的倡导下,王苓带领村里文艺爱好者自发成立了蒋集村文化宣传队,以“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弘扬社会正能量”为宗旨走村串镇开展业余文艺演出活动。自2013年起,为响应党和政府的文化惠民号召,剧团开始承办宁阳县“政府买单,百姓看戏”“一村一年一场戏”等送戏下乡公益演出活动。目前,剧团现有固定演出人员50多人,逢节假日大型演出活动时,演员阵容可达150余人,每年“走街串巷”义务演出200余场,成为当地颇受欢迎的“网红”剧团。传统歌曲、彩山小调、山东梆子、豫剧、魔术、山东快书等是剧团的主要表演节目。彩山小调《说唱十八大》《家乡赞》,对口快板《环境治理就是好》《脱贫攻坚赞》等由剧团演员骨干自编自导自演的节目,既宣传了党的方针政策,又展现了蒋集镇附近周边父老乡亲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
受到王苓的带动和感染,今年61岁的秦秀英能唱20多段豫剧和山东梆子,如今已经成了剧团戏剧表演的台柱子,《秦琼搬亲》就是她的拿手戏。“以前我什么也不会唱。那时候我看见王苓她们忙活得很热闹,她们忙不过来的时候我就给她们帮帮忙打打杂。随着参加的活动越来越多,我也越来越喜欢上了表演。我没有表演基础,我就跟村里老戏迷学,跟团里的爱好者学。” 秦秀英朴实并满怀成就地说。
今年以来,宁阳县把群众满意度提升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坚持“政府买单、百姓看戏”的原则,采取集中下乡与经常下乡的方式结合,精心编排创作符合当地文化特色、群众接受程度高的节目,不断提高乡镇(街道)送戏下乡场次和演出质量,全面提升农村群众的文化满意度。蒋集镇远芳艺术团、宁阳县木偶曲艺剧团、东疏镇荷花豫剧团是县内重要的几支送戏下乡文艺演出队伍,他们以周边群众喜闻乐见的曲艺、小品、戏曲、表演唱等形式,开展文艺原创,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宣传身边的好人好事,传递着社会正能量,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和支持。目前,宁阳县县级340场“送戏下乡”已全面完成。
文化惠民 乐百姓暖民心
“潍坊队获胜,恭喜潍坊队摘得冠军!”在前不久拉下帷幕的第三届宁阳蟋蟀世界杯上,潍坊市蟋蟀协会代表队获得本届冠军,潍坊市蟋蟀协会代表队(640毫克五上)和南浔沉香会馆队(600毫克五上)获得虫王奖。
蟋蟀是天地间最美的歌手、旷野中最后的骑士。宁阳蟋蟀文化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和深厚的群众基础,宁阳被海内外誉为“中华蟋都”,是全国最大的蟋蟀交易市场和文化品牌中心。2009年“宁阳斗蟋”入选山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宁阳蟋蟀”被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原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如今,宁阳蟋蟀世界杯已发展成为国内堪称规模最大、奖金最高,奖项最具代表性的斗蟋大赛,是蟋蟀界真正意义上的“奥林匹克”。同时,大赛还吸引了30余家全国、省内新闻媒体报道了大赛盛况,不仅宣传了宁阳丰厚的文化底蕴,也充分展示了宁阳快速发展、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良好形象。
“通过此次比赛,我们希望把蟋蟀文化当成轴心,扩大产业,塑造全国性品牌,把宁阳蟋蟀世界杯列入重大文旅品牌和重点项目,常抓不懈,把‘登泰山,逛曲阜,到宁阳观看蟋蟀世界杯’打造成宁阳县文化旅游新的思维路径,形成蟋蟀文化长久的品牌效应和旅游价值。”宁阳县文化和旅游局负责同志说。
宁阳县不断坚持把提升群众满意度作为开展公共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统筹整合各类资源,丰富文化惠民供给,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迈向高质量发展。县文旅局结合本地实际,精心培育“四级文化惠民大舞台”“文庙百姓讲堂”“名著周末”“戏里戏外”“广场放歌一小时”“一村一人一艺”等文化品牌,进一步提升群众文化满意度。今年以来重点推出了宁阳县第三届蟋蟀世界杯、农民丰收节、鲁酒文化节、“遇见七夕”第二届湖音会、文庙百姓讲堂等惠民主题活动。截至目前,宁阳县文旅系统共开展各类文化讲堂、非遗公益讲座、红色故事演讲比赛、广场舞大赛等各类文化活动100余场次。
文化阵地 点亮百姓生活
“记录历史,是为了铭记过去。铭记我们的农民工曾经流过的一滴滴汗水,以及凝结在汗水中的梦想;铭记他们曾经打造的一台台机器,以及凝聚在每一台机器中的智慧……鹤山乡是闻名全国的劳务输出大乡,为了生计,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在王德胜等人的带领下,成千上万的鹤山儿女先后带着亲人的嘱托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远离家乡,务工创业。鹤山乡农民工的历史是全国农民工历史的一个缩影。为了纪念这段珍贵的历史,我们通过建设中国农民工馆,在一个侧面生动反映中国农民工的历史变迁和文化形态,倡导对劳动价值的认可与农民工群体的尊重。回顾鹤山农民工的创业历史,我们深切地感受到鹤山如今翻天覆地的变化,呼唤新一轮的思想解放。”宁阳县鹤山镇文化旅游办公室主任徐翠茹说。
位于宁阳县鹤山乡社区教育中心一楼的中国农民工馆,于 2015年7月4日开馆,是全国第4处农民工馆。该馆是以“农民工”为主题的公益性展馆,以“铭记流动的历史,尊重劳动的价值”为主题,通过丰富的图文、实物布展,生动反映中国农民工的历史变迁和文化形态,倡导对劳动价值的认可与农民工群体的尊重。展馆总面积200㎡,馆内陈设劳动工具实物100余件、证件刊物合同等实物40余件、图片300多张。
红脸白脸黑脸,转瞬即逝的川剧变脸,你肯定在电视、网络或者各种晚会庆典的表演现场亲眼看到过,但会表演“川剧变脸”的木偶戏,您曾看到过吗?在宁阳县木偶曲艺剧团的排练大厅里,青年演员崔文龙手持川剧武将扮相的木偶,脚下迈着台步,突然一个转身,右手飞快一抖,木偶就像真人的川剧变脸一样疾如雷电般不断变换脸谱。
同样作为2020年“一村一场戏”文化活动承担剧团之一的宁阳县木偶曲艺剧团也已开展近200场下乡演出。号称“江北第一木偶”的宁阳木偶戏至今已有140多年的历史,其独特的四杆内操纵技艺使其在全国木偶戏中更是独树一帜。2006年12月,宁阳木偶戏被列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16年宁阳县文旅局成立了宁阳县木偶曲艺剧团,承担了文旅局“政府买单、百姓看戏”送戏下乡任务,剧团每年演出300余场。代表剧目山东梆子《墙头记》,豫剧《朝阳沟》;木偶戏《变脸》《长袖舞》《墙头记》等受到群众的高度赞扬和好评。为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剧团组织木偶戏骨干演员近期编排了《木偶变脸》《长袖舞》,木偶舞蹈《祝您吉祥》《北京的金山上》等新编剧目。木偶戏《人子·人》还参加了首届山东省庄户剧团大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截至目前,宁阳县14个乡镇街道均建有综合文化站,全县560个行政村的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农家书屋、文体小广场基本达到了全覆盖。镇村文体广场已成为群众文化的“主阵地”、社会和谐的“催化剂”和宣传教育的“大平台”。建好是基础,用好是关键。目前,镇村依托文化阵地年开展各类文化活动140余场次,实现了“由上及下,上下结合”的文化惠民活动全覆盖。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紧紧把握政策机遇,多措并举推动文化惠民演出活动,让基层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丰盛的文化大餐。”宁阳县文化和旅游局负责同志说。
【泰安日报社·最泰安全媒体记者 董梁 摄影 刘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