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高水平绘制好泰安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顺民心、听民意、汇民智,切实把社会期盼、群众智慧、专家意见、基层经验充分吸收到规划中,现诚挚邀请社会各界人士对《泰安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提出意见建议。现将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征集时间
即日起至2021年12月6日。
二、征集内容
主要包括文明建设、艺术创作、公共服务、文化遗产、文旅产业、市场治理、交流推广等方面,广泛征求意见建议。
三、参与方式
1、邮寄信件至泰安市文化和旅游局政策法规科(泰安市望岳东路市政大楼A7016,邮编271000)。
2、发送邮箱至ta6991239@ta.shandong.cn。
3、发送传真至0538-6991306。
为了方便和您联系,请注明联系人姓名、联系方式。我们会对您的个人信息严格保密。对于收到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将认真梳理研究,并在编制泰安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时参考吸纳。
附:《泰安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
泰安市文化和旅游局
2021年11月7日
泰安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
(征求意见稿)
序 言
“十三五”时期,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泰安市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呈现繁荣发展的良好态势。“文明泰安”建设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取得新进步,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迈出新步伐,文旅产业发展质量不断提高,创作推出了一大批文艺经典作品,优秀文化产品和优质旅游产品供给能力大幅提升,泰山文化影响力、“好客泰安”美誉度日益扩大,文化和旅游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不断提高。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文化强国、文化强省建设的关键时期,是泰安市推进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时期。立足新发展阶段,文化和旅游发展面临新挑战新机遇。进入新时代,人民对文化和旅游产品供给和服务的新期待,已经转向从“有没有”到“好不好”过渡的新阶段,消费需求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新特点。党中央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乡村振兴、扩大内需等做出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为文化和旅游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山东省开启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征程,锚定“七个走在前列”“九个强省突破”,对文化和旅游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泰安市确立聚焦“七个走在前列”、打造“五个名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总目标;着力打造彰显泰山魅力的国际文旅胜地,为全市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明确了奋进的方向和任务。
为贯彻落实《泰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根据文化和旅游部、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关于“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的规划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编制本规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充分发挥我市在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山水风光等方面的优势,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整合文旅资源、创新文旅业态、开发特色产品、完善服务功能,增强高品质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进一步做大做强“文化创意”和“精品旅游”两大产业集群,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扩大文化旅游消费,全面提升泰安文化和旅游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着力打造彰显泰山魅力的国际文旅胜地。
(二)基本原则
坚持生态优先,品质至上。充分发挥泰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优势,注重提高标准,突出绿色发展、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整合相关资源,壮大市场主体,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文化旅游发展新态势,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量的有效增长和质的大幅提升。
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突出文化引领,注重对地域文化资源的梳理和应用,为旅游产品注入个性化文化基因,打造特色品牌;发挥旅游载体作用,让旅游成为人民感悟优秀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让广大游客在旅游体验中感受文化之美,陶冶心灵情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改革创新。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文化生活水平和质量,提高群众和游客满意度,建立新时代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新模式新机制。加强数字化技术运用,推进文化和旅游从资源和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催生新产品、新业态、新服务,全面增强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新动能。
坚持融合发展,依法治理。统筹发展和安全、保护和利用、国内与国际、城市和乡村、线上和线下等关系,加强全局性谋划,推动文化和旅游与经济社会全局实现高度融合和联动发展。加强文化和旅游市场综合治理,运用法治思维和方法推动文化和旅游市场发展,依法维护旅游者、从业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营造法治化的营商环境,形成健康、安全、优质的文化和旅游环境。
(三)发展布局
围绕特色化、全域化、一体化的发展要求,依据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按照主城引领、区县联动、全域发展的战略,以泰山为龙头,辐射带动全市,加强区域协作,营造“五岳独尊、天地泰和”的文化和旅游空间体系,着力发展并规划构建“一核、两带、六区”的文化和旅游发展格局,推进全市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一核”是指泰山名城文化和旅游发展核,以泰山为龙头,辐射带动全市,强化世界双遗产泰山核心作用。“两带”分别是环泰山乡村旅游风情带、大汶河-东平湖-大运河(泰安段)文化旅游带。“六区””分别是指水浒文化旅游区、大汶口文化旅游区、九女峰乡村旅游区、碧霞湖旅游区、徂徕山红色旅游区、莲花山旅游区等六个文化旅游区。
(四)发展目标
到2025年,文化自信充分彰显,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文化铸魂、文化赋能和旅游为民、旅游带动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彰显泰山魅力的国际文旅胜地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加深入人心,新时代文明泰安建设全面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大力传承弘扬,泰山文化、大汶口文化等一批具有泰安本地特色的文化更加广泛传播,文明创建工程深入实施,移风易俗效果显著,人民群众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日益提高。
艺术创作生产质量不断提高。优秀文艺作品不断涌现,创作舞台艺术精品2-3部。文艺团体发展能力不断提高。国有院团、民办剧团(庄户剧团)职业化建设成效显著,国有院团社会绩效评价体系更加完善。全市三级联合购买文化惠民逐步推开,艺术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布局更加均衡,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式更加多元,公共文化数字服务更加便捷,公共文化服务知晓度、参与度、满意度不断提高。全市公共文化云和应急广播实现全覆盖,县级以上数字文化馆建成率达到90%,持续推进智慧广电公共服务工程建设。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水平明显提高。文化遗产资源得到系统性保护,文化遗产传承利用水平不断提高,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有”工作完成率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四有”工作完成率达到100%,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有序推进,市级博物馆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新增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传承人。
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文化产业结构明显优化,文化市场主体不断壮大,骨干文化企业培育力度不断加大,中小微文化企业保持可持续健康发展,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有新突破。国家、省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达到4个,国家旅游休闲街区建设成效明显。
旅游业保持高质量发展。旅游新业态更加完善,优质旅游产品供给更加丰富,精品旅游持续发展,国家文化公园任务点、段建设稳步推进,世界级旅游景区建设效果显著,创建国家和省级旅游度假区1个,新增国家和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1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3个、3A级旅游景区10个,实现旅游总收入775亿元,旅游总接待人次0.88亿,过夜游客人均消费1000元。
文化和旅游市场体系更加完备。文化和旅游市场主体规范高效运行,市场监管体制机制更加完善,综合协同监管能力进一步提升,文化和旅游信用体系建设稳步推进,服务水平迈向品质化、多样化,市场秩序更加规范,市场监管效能不断增强。
二、推进新时代文明泰安建设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巩固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保护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不断增强文化软实力。
(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和旅游工作,发挥公共文化场所、旅游景区景点和公共网络文化空间等平台作用,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四史”教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围绕庆祝建党 100周年等重大主题,加强线上线下内容建设,推出10个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组织举办泰安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晚会、美术展览、舞蹈大赛等系列活动,开展“最美泰安·山河行走”系列宣传报道。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文艺作品创作、文化产品和旅游产品的供给全过程,强化教育引导、文化熏陶、宣传展示、制度保障,弘扬主旋律,壮大正能量。
(二)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推进文化传承创新领域建设重点。加强与济南、济宁等地的文化旅游协同合作,实施一批重大文旅项目,打造山水圣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旅游带和济南-泰山-曲阜优秀传统文化旅游示范区。统筹推进泰山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建设。加强“泰汶”文化发展高地研究,举办泰山国际文化论坛,提升对外交流高度。加强学术研究,确保每年推出一批泰山文化研究成果,支持编撰出版《中华泰山文库》、《泰山编年通史》等展现泰山文化、大汶口文化的文献丛书,实施徂汶景区文化通览编撰项目。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文化,推进“互联网+”红色文化传播,打造优质红色旅游产品,提升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旧址、陆房战斗遗址等红色旅游景区发展质量,推出红色研学旅游线路,推进红色影视剧的创作拍摄。
专栏1 “泰汶”文化发展高地研究 |
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运河文化、泰山文化、大汶口文化、水浒文化、复圣文化、周公文化、桃文化、和文化等历史人文资源,以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泰山为核心,带动辐射大汶河上游鲁中山地,加强先秦文化、山岳信仰文化、帝王封禅文化、民俗宗教文化、“挑山工”内涵的挖掘、研究和阐释,实施泰山文化保护传承工程,提升扩展“平安泰山”文化旅游品牌影响力,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示范区。 |
(三)深入实施文明创建工程
巩固提升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广泛开展“泰安小美”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着力打造“党建铸魂,文旅惠民”党建品牌。活跃社会文化生活,为人民群众提供健康丰富的精神食粮。开展惠民演出、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活动,把送文化和种文化结合起来,实现文化扶志、扶智。加强全民艺术普及,开展艺术展演,普及艺术知识,加强艺术培训,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提高人民群众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水平。开展社会艺术水平考级公益行动。大力推进文明旅游,引导游客和旅游从业人员成为中华文明的实践者和传播者。
三、提高艺术创作生产质量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不断完善艺术作品的创作生产、演出演播、评价推广机制,扶持优秀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推出一批有影响力能够反映时代新气象、体现泰山文化、展示泰安发展成果的文艺精品。
(一)实施泰山艺术精品创作工程
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主动权,把好文艺创作导向关。抓住建党100周年、党的二十大、新中国成立75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和国家重大战略,围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等领域,有计划有组织地推动重大题材创作。深入挖掘本土资源和题材,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精心创作演绎泰安历史文化故事、展现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变化的文学、美术、影视剧、舞台剧、广播剧、纪录片、歌曲等文艺作品,加强戏曲保护传承,挖掘整理、复排提升一批传统(保留)剧目,推动实现薪火相传。实施《泰安市文艺精品项目扶持奖励办法》,重点扶持能够体现泰安地方特色的优秀舞台艺术创作发展。以数字化技术为先导,丰富创作手段,创新开展网络文艺创作生产。
(二)推动艺术作品演出演播
发挥重大艺术活动和重要艺术奖项的引导作用,组织各级文艺团体积极参加中国艺术节、全国(省)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山东文化艺术节、全省小戏展演等品牌活动,组织各类优秀剧目作品申报中国(山东)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泰山文艺奖等奖项。推动优秀舞台艺术作品演出演播,推动创排演出新创剧目、复排演出经典剧目、推广演出当红流行剧目。办好“泰山云”网络平台,推动线上演播与线下演出融合发展。聚焦重大节点和重大主题,举办形式多样的美术作品展览。加强文艺评论,营造良好文艺生态。
(三)提高文艺团体发展能力
继续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激发文艺院团生机活力,重点加强县级剧场和文艺院团建设,在资金保障、人才培养、收入分配、创作演出等方面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深化《泰安市国有文艺院团社会效益评价考核工作实施方案》,健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院团考核评价机制,加强对山东梆子艺术研究院、市广电演艺有限公司、泰山民族乐团、宁阳县木偶曲艺剧团的考核指导,突出国有文艺院团在艺术创作生产中的主力军作用和公益属性。提升泰山大剧院托管运营档次水平,常年引进高端剧目。加强对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的支持、规范、引领,加快推动民营文艺表演团体高质量发展。组织引导文艺团体开展培训,培养一批表演、戏曲编剧、导演、音乐、舞台美术等业务骨干。推进美术馆、画院专业建设和行业管理,提升美术馆建设水平和画院创作研究能力。
专栏2 文化艺术创作生产重点任务 |
1.艺术精品创作:围绕重要时间节点、重点主题,深入挖掘本土资源和题材,重点推出2-3部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舞台艺术作品,推出2-3部长篇文学作品,推出2-3首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歌曲。 2.优秀剧目展演:坚持以演出为中心环节,创排演出新创剧目,推出2-3部在全省著名、全国知名的本地艺术作品;复排演出经典剧目,遴选10部本地经典剧目进行复排复演,赋予其新时代内涵;编排演出当红剧目,每年选取1-2部全国文艺精品剧目开展编排演出。 3.戏曲振兴工作:完成全市地方戏曲剧种普查,实现动态管理;开展“名家传戏——当代戏曲名家收徒传艺工程”,组织山东梆子地方戏名家传授经典折子戏,培育戏曲人才;实施山东梆子音配像工程,录制20部山东梆子剧目;加大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传统戏剧项目的扶持力度。 4.艺术均衡发展:加大曲艺、皮影、木偶、杂技等扶持工作,引导艺术院团和艺术家学习传承地方戏曲、曲艺等;抢救保护珍贵传统乐谱,建设地方戏曲数据库;重点扶持相应艺术院团,推出一批优秀作品和人才。 5.文艺院团建设:支持优秀舞台艺术传承发展,确保各县(市、区)建有1个国有专业舞台艺术表演团体;支持民营院团和庄户剧团发展,推出10家全市优秀民营剧团(庄户剧团)。 |
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统筹加强公共文化设施软硬件建设,实施文化惠民工程,逐步健全标准化、均等化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实效性,持续提升群众生活满意度。
(一)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深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区域、城乡、人群均等化建设,完善提升市、县、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支持县级规划建设一批特色文化场馆,打造一批便民惠民的中小型文化设施,推动基层综合性公共文化设施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融合发展。推进城镇化过程中新出现的居民聚集区、农民新村的公共文化设施配套建设。发展城乡流动文化服务。加强评估定级工作。坚持补短板、强弱项,推动尚未达标的公共图书馆和文化馆(站)达到国家建设标准。推进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实现总分馆图书资源的通借通还、数字服务的共享、文化活动的联动和人员的统一培训。深入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鼓励第三方参与公共文化设施运营、活动项目打造和服务资源配送等。支持社会力量通过兴办实体、资助项目、赞助活动等方式,参与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实施广播电视覆盖面提升工程,加快应急广播体系建设。
专栏3 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工程 |
1.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工程:完善市、县应急广播体系和平台建设,联合应急、气象、地震、国土等部门用好信息发布机制,市、县全方位、全时段的预警信息发布。 2.城乡书房建设工程:创新“1+N”模式,大力推进城乡书房建设。推动农家书屋与文明实践站紧密融合,将图书陈列到便于群众借阅的活动场所,推进县域内图书资源资源共享、通借通还,逐步提升农家书屋数字化水平。 3.农村电影标准化均等化放映提升工程:按照“企业经营、市场运作、政府购买、农民受惠”的原则,开展农村公益电影标准化放映工作,推动放映形式、放映地点多元化发展,提升放映质量、服务水平和群众满意度;推进数字化影院建设,推动县级影院提升,分类推进乡镇影院建设。 4.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基层综合文化中心提升工程:完善提升乡镇综合文化站功能布局和设施水平,优化调整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布局和功能,提高互联网应用和数字化水平。 5.公共文化和旅游功能融合发展推进工程:贯彻落实《关于开展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机构功能融合试点工作的通知》,扎实开展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机构功能融合试点工作,探索公共文化机构与旅游服务中心深度合作、整合发展的方法路径,构建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资源共建共享和服务效能整体提升的新格局。 |
(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精准对接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形式和内容,推动建立订单式、菜单式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平台,推进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免费开放、错时开放、延时开放,鼓励开展夜间服务。鼓励公共文化单位创新开展、提供形式多样的个性化差异化活动和服务。加强对省级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机构功能融合试点单位的工作指导和经验总结,推进公共文化和旅游功能融合发展。实施智慧广电公共服务工程,更好满足基层群众精神文化和信息服务需求。继续深化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化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和运行机制改革,建立科学高效的法人治理结构和绩效评价体系。创新公共服务监管方式,重点做好导向性把控和服务绩效等方面评估。
(三)加强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
推进公共文化数字建设工程,提升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等的数字化水平,构建高质量“泰安公共文化数字平台”,开展数字化网络化服务,发展云展览、云阅读、云视听,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与科技融合发展,深化新兴技术在公共服务装备中的应用。加强数字艺术、沉浸式体验等新型文化业态在公共文化场馆的应用,实现资源共享、协同服务。鼓励各级公共文化场馆加强与社会力量合作,大力发展基于5G 等新技术应用的数字服务类型,拓宽数字文化服务应用场景,探索互动体验等新型文化服务方式。
专栏4 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工程 |
1.公共文化数字平台、智慧图书馆平台建设工程:整合各级各类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和信息,架构公共文化数字服务网络。强化云平台应用,支持文化主体策划和组织个性化文化活动,提供文化资讯、展示展览、艺术鉴赏、非遗展示、书籍阅读、艺术培训、文化交流等“一站式”公共文化服务。 2.智慧广电公共服务工程:引导全市广播电视机构发展广播电视公共服务、远程医疗、智慧社会等多种融合业务。 |
(四)拓展城乡公共文化空间
鼓励各地对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功能布局进行创意性改造,提升设施配备水平,支持各地加强对具有历史意义的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的保护利用。鼓励在城市商圈、文化园区、文化礼堂、乡村戏台、非遗传习场所等区域,引入社会力量,创新打造一批“文化驿站”等新型文化业态,营造小而美的公共阅读和艺术空间。加强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化利用和创新发展,因地制宜建设多种主题功能空间。鼓励符合条件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作为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分馆。推进社区文化“嵌入式”服务,鼓励社区养老、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
(五)推动书香泰安建设深入发展
坚持“文化润城”理念,加快城乡书房(旅游驿站)建设,完善阅读设施,在有条件的宾馆、影院、银行和医院等公共场所和服务机构,积极布局建设小型化图书室、数字图书馆、智能化终端图书借还设备,构建15分钟文化阅读圈,提升城乡文化内涵和品位,建立起图书馆总分馆、城乡书房、农家书屋、社区书屋、新华书店、旅游驿站互联互通“六位一体”公共阅读服务体系,打造书香泰安。广泛开展全民阅读活动。
(六)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
健全文化活动和旅游节庆双公告制度,提高群众知晓度和参与率。加强群众性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建设,持续开展“五个大家”“文化进万家”“三进三提升”“一村一年一场戏”“春雨工程”“泰山群星大舞台”“文艺轻骑兵,惠民走基层”等活动,广泛开展广场舞展演、群众合唱展演,开展“村晚”等农村节庆活动,打造节庆新民俗。加强全民艺术普及,以市、县两级文化馆为主体,通过线上线下途径,开展群众文化艺术培训普及,鼓励社会组织参与艺术普及推广,扶持引导各类文艺团体、队伍和个人广泛开展创作与演出活动。引导各类文化服务向基层倾斜,组织开展艺术家、志愿者服务基层等活动,加大对偏远地区群众文化活动的支持力度。加强基层文化服务队伍培训。
专栏5 重点群众性文化活动 |
1.全民阅读工程:扎实推进“建设城乡书房,打造书香泰安”的建设工作,制定出台全市农家书屋深化改革创新提升服务效能实施方案,探索创新服务模式,以财政投入带动社会力量参与,深化全民阅读先进典型、最美书店评选活动,培养时代新人,弘扬时代新风。 2.“五个大家”工程:持续深入开展“大家创”“大家唱”“大家演”“大家拍”“大家评”系列活动,充分发挥各类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旅游景区作用的基础上,搭建群众文化活动平台,提供更多内容健康、形式活泼,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活动载体,组织发动群众积极投身文化活动,增强基层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3.“五抓”“四员”文化惠民工程:抓队伍,实施基层文化效能提升工程,提升基层文化队伍能力素质;抓活动,实施送文化、种文化工程,策划举办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抓阵地,实施文化智慧服务便民工程,推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和公共文化数字建设;抓宣传,实施文化共享宣传推广工程,持续扩大文化惠民工作知晓度和影响力;抓管理,实施文化管理激励提升工程,健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绩效管理长效机制;组织文旅系统党员干部下沉基层一线,当好基层文化工作的“指导员”“服务员”“联络员”和“宣传员”,合力推进“五抓”文化惠民工作任务落实。 |
五、强化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
坚持把保护放在首位,推进文化遗产资源调查和系统性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建立整体保护、活态传承、创新利用体系,使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
(一)完善文化遗产资源管理
1.健全文物普查登录制度。指导文物资源的管理和发布,建立泰安文物资源总目录和数据资源库,与省文物资源大数据库相对接,探索文物资源信息保护管理和开放机制。加强文物保护单位“四有”工作,健全文物资源管理机制,规范国有博物馆藏品征集管理,开展非国有博物馆藏品登记,推动文博机构文物资源开放。加强革命文物资源调查管理。推动实行文物资源资产报告机制。完善非遗调查记录体系,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传承人记录工作,建设泰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与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相对接。
2.健全文物安全长效机制。落实文物安全的政府主体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和文物使用者直接责任。实施文物安全直接责任人公告公示制度。建立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保护管理网络,逐级签订文物安全责任书。完善文物安全联合工作机制。建立文物安全通报、约谈和责任追究机制。建立文物、民族宗教、公安、自然资源和规划、城乡建设、海关、消防救援等部门在打击文物犯罪、安全防范、建设工程、火灾隐患整治等方面的联合执法机制。建立文物安全人防、物防、技防体系。实施“文物安全天网工程”,与省文物安全监管平台对接,到2025年,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全部实现远程集中实时监控和高效巡查监管。
(二)加强考古研究和文物保护利用
1.提高文物保护水平。完成并核定公布全市所有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区划,将文物资源信息纳入同级国土空间信息平台,在国土空间规划中落实保护不可移动文物的空间管制措施,提升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水平,加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管理。尚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全面做好挂牌保护和日常管理。强化可移动文物保护,提升可移动文物保存和展示条件,对可移动文物实行预防性和数字化保护,实施馆藏珍贵濒危、脆弱性文物保护性修复计划。拓宽文物保护领域,加强乡村文化遗产、工业遗产、近现代文化遗产保护。
2.健全革命文物保护传承体系。夯实革命文物保护基础工作。开展革命文物调查、征集、保护与研究。建立革命文物数据库。公布革命文物和红色文化遗存保护名录。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工程。编制革命文物保护利用规划。建立革命文物保护利用项目库。实施革命文物本体维修保护项目、馆藏革命文物保护修复项目。提升革命文物展示利用水平。指导革命博物馆、纪念馆推出革命文物陈列展览精品。用好革命文物资源,提升革命旧址开放水平,发挥革命文物宣传教育作用。
专栏6 革命文物保护传承体系 |
1.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全面梳理泰安党组织发展历程,系统开展百年党史文物、文献、档案、史料调查征集,全面提升反映泰安党史的重大事件遗迹、重要会议遗址、重要机构旧址、重要人物旧居保护展示水平。 2.革命文物主题展览精品工程:围绕重要时间节点、重大历史事件和传统节庆,推出关于国家历史、民族历史、党的历史、社会主义建设等系列具有鲜明教育作用、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品展览。实施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展陈提升工程,提高纪念设施展示陈列水平。 3.革命文物宣传传播工程:建立革命旧址、革命博物馆纪念馆与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驻地部队、城乡社区的共建共享机制。加强对青少年的革命传统教育。组织拍摄系列革命文物专题片。开发一批能够体现革命文物内涵价值和革命精神的文化创意产品。 |
3.提升考古工作能力。坚持考古在文物保护利用中的基础性、指导性作用,加强考古和历史研究。开展大汶口文化、泰山古代文化相关遗存的主动考古调查勘探研究,完成国家文化公园泰安段相关考古工作,开展全市水下文物资源调查、考古工作,协调开展东平湖水域调查勘探工作,对泰安段大汶河-东平湖-大运河流域进行田野调查。加强建设工程考古工作。实施考古成果转化工程,利用展览、讲座、多媒体等形式,推动考古走进公众,推动考古遗址成为社会教育基地。加强考古队伍和专业装备建设,提高考古科技能力。
专栏7 重点考古项目 |
1.主动性考古项目:重点开展大汶口遗址、泰山古代文化相关遗存的主动考古调查勘探研究。完成大运河、长城、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泰安段重大工程的相关考古工作。 2.水下考古项目:有序开展全市水下文物资源调查、考古工作。协调开展东平湖水域调查勘探工作。对泰安段大汶河-东平湖-大运河(泰安境内段)流域进行田野调查。 |
4.加强文物活化利用。推动编制《泰安市文物资源保护利用专项规划》。创新文物价值传播推广体系,开展形式多样的推介宣传。统筹规划实施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创建泰山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申报国家文化地标和中华民族精神标识,推进大汶口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落实推动文物合理利用的配套支持政策,推动文物保护和合理利用。
专栏8 重点文物保护利用工程 |
1.泰山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程:编制实施《泰山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提升泰山景区文物保护利用水平,建立泰山古建筑群动态信息及监测预警体系。 2.泰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保护工程:加强泰安古城、历史文化街区及历史文化轴周边文物保护利用,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文物保护。 3.大汶口文化保护利用工程:推进大汶口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加强汶河两岸文物保护,打造大汶河文化长廊。 4.大运河泰安段、齐长城泰安段及泰安黄河流域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实施大运河、长城、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泰安点、段工程保护。 5.石窟寺及石刻文物等重点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实施白佛山石窟造像、肥城陶山朝阳洞石刻造像、泰山石刻等石窟寺及石刻文物保护工程、安全防护设施建设工程,实施石刻文献档案数字化项目,打造泰安石窟寺及石刻展示品牌和文化旅游路线。 6.创建泰山省级、国家级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推动区域性文物资源整合和集中连片保护利用,提升泰山、大汶口遗址等文物保护利用水平,申报国家文化地标和中华民族精神标识。 |
5.大力发展博物馆事业。完善博物馆体系,推进泰山博物院建设,推动县域博物馆全覆盖,实施博物馆运行评估定级规范,发展一批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开展博物馆运行绩效评估。到2025年,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藏品保存环境达标率100%。采取公建民营、民办公助、联合办馆等形式,支持非国有博物馆发展。实施陈列展览精品工程,加强陈列展览备案审查和监督指导。实施“博物馆+”战略,建设智慧博物馆、“云展厅”。积极参与“互联网+中华文明”和文物数字化工程。
(三)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1.完善非遗保护体系。完善非遗调查记录体系,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传承人记录工作。启动第十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和第五批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申报认定及后续批次评审工作,做好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申报工作。推进非遗整体性保护,推动创建省级泰山文化生态保护区。抓好特色载体建设,支持各县(市、区)新建改建一批非遗馆、非遗展示体验中心等,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建设非遗传承体验设施。
2.加强非遗传承弘扬利用。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推动非遗高质量发展。推动非遗项目进景区、景点,培育非遗与旅游融合示范项目。推动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相结合,设立非遗就业工坊,带动群众就业增收。依托泰山景区,协同提高皮影戏、山东梆子、泰山庙会等项目的传承力和知名度。
3.推动非遗宣传推广传播。精心组织“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月”等非遗宣传展示活动,持续深入开展非遗进校园,发挥非遗教学传承基地作用。
专栏9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重点工程 |
1.非遗整体性保护:推动创建省级泰山文化生态保护区,围绕非遗保护传承的核心任务,有效保护和保存濒危和重要的非遗,形成“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文化生态。 2.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推动非遗项目进景区、景点,培育非遗与旅游融合示范项目。 |
六、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以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不断壮大文化市场主体,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激发提升文化消费潜力,以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我市文化强市建设。
(一)优化文化产业结构
1.贯彻落实国家文化战略。积极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齐长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一带一路”等重大国家战略、重大工程,优化文化产业发展布局,谋划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培育建设文化产业发展示范区、集聚区。
2.推动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推动传统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培育数字文化产业新业态,以文化创意为核心,依托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发展文化新业态。加快虚拟现实/增强现实(VR/AR)、游戏交互引擎、全息成像、裸眼3D等数字技术在文旅领域应用,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上云用数赋智”,培育一批数字文化企业。发展文化和旅游“网红经济”,培育一批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头部网络直播和网红经济运作(MCN)机构,发展网络文艺,丰富网络文化内涵,推动优秀文化产品网络传播,培育“云演艺”“云展览”等文旅“云产品”。提高网络视听、网络文学等网络文化产品的原创能力和文化品位,促进网络文化产业链融合发展。
3.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支持发展高端、高质、高效文化产业,推动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制造业、信息产业、建筑业、旅游业、特色农业、体育产业等融合发展,提高相关产业的文化含量和附加值,延伸产业链,拓展发展空间。支持建设文创产品研发、投融资服务和营销推广平台,培育一批文创赛事、展览品牌。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传承和创意开发力度,利用数字化等科技手段,打造特色美食、工艺、服饰、中医药等非遗产品系列。建设一批非遗工作站、非遗大师工作室、非遗街区,推动非遗进景区、进商场、进社区,引导非遗消费。
(二)培育壮大文化市场主体
进一步完善文化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培育和壮大各类文化市场主体,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优胜劣汰,推动形成不同所有制文化企业共同发展、大中小微文化企业相互促进的文化产业格局。
1.培育骨干文化企业。鼓励有实力的骨干文化企业把转企改制与资源整合、结构调整相结合,打破区域限制和行业壁垒,以资本为纽带实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培育文化产业领域战略投资者。推动政府通过注入资金、资助项目开发、划转相关资产等方式,支持重点文化企业发展。引导文化企业与金融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银企合作。加大文化产业服务平台建设力度,对优秀文化企业在项目审批、资金补助、政策扶持、贷款授信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支持引进国内互联网文化企业集团落户泰安,培育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数字文化企业。
2.支持中小微文化企业发展。持续推进政银企协作,加大扶持小微文化企业力度,深入推进政府实施文化产业发展“金种子”计划,建立小微文化企业孵化器,通过奖励、项目补贴、物业费用减免、金融信贷等方式加大对小微文化企业的扶持力度。重点支持小微文化企业创业基地和市级以上各类园区文化企业孵化器建设。对小微文化企业免征管理类、登记类、证照类行政事业性收费。鼓励激发中小微文化企业创新创业活力,支持中小文旅企业精确找准市场定位,向专业、精品、特色、创新方向发展,重点支持“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小微企业发展,通过生产协作、开放平台、共享资源等方式,带动上下游中小微企业发展,规划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文化创业创意众创空间。积极发挥创意集市、地摊经济等多元平台作用,鼓励文化创意人才发展个体经济,创造条件引导文化生产个体向小微文化企业过渡成长。
3.推动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建设。培育发展一批特色鲜明、主业突出、集聚度高、带动性强的文化产业基地、园区和品牌运营机构。增强文化产业园区(基地)集聚效应。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推动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土地使用、财税政策等方面支持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建设。积极探索“产城融合”发展新模式,发挥文创园区助力城市更新效能,支持利用低效用地建设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引导各县(市、区)和产业园区管理机构制定入驻奖励、房租补贴、人才激励、金融服务等优惠政策,吸引文化企业和文化产业项目入驻。支持有条件的县(市、区)、功能区采取集群方式发展文化产业,形成独立的文化产业园区。引导各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坚持正确导向、健康有序发展,进一步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提升文化产业园区服务企业能力和水平,推动园区由要素集聚空间向创新发展平台转变。
(三)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
1.改善消费条件。推动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示范建设,积极争创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市、示范城市,省级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县(市、区)、示范县(市、区)。创新文旅消费场景,促进网络消费、定制消费、体验消费、智能消费、互动消费等新型消费发展。鼓励建设集合文创商店、特色书店、小剧场、文化娱乐场所等多种业态的消费集聚地,引导文化和旅游场所增加参与式、互动式、体验式消费项目。丰富高品质文艺作品供给,鼓励对传统演出场所和博物馆进行设施改造提升,合理配套餐饮区、观众休息区、文创产品展示售卖区、书店等,营造更优质的消费环境。注重新技术对文化体验的改变,探索发展沉浸式体验型文化和旅游消费内容,推动“线上视觉场景+线下即时场景”相结合,规划建设“智慧商店”“智慧街区”“智慧商圈”,培育云旅游、云娱乐等新型消费形态,引导线上用户向实地游览、线下消费转化,实现线上线下互动、商旅文体协同。支持各县(市、区)、功能区继续加大对旅游景区的公共服务设施资金投入,推动景区设施设备更新换代、产品创新和项目升级,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旅游等新业态,打造一批高品质旅游景区、重点线路和特色项目。
2.释放消费需求。创新文化和旅游惠民消费模式,构建政府补贴、平台让利、企业优惠、市民游客广泛参与的惠民消费市场格局。支持文旅企业和知名网络营销企业合作,广泛开展“云上旅游”“云上剧场”“云上非遗”“云上文创”等网络营销活动,拓展线上消费。加大消费惠民力度,完善景区门票减免、景区淡季免费开放、演出门票打折等政策。促进夜间文旅消费,鼓励旅游景区开发夜间游览项目,开展灯光节等夜游主题活动,试点推进博物馆夜间开放,鼓励开办24小时书店,培育夜间演出市场,优化文旅场所夜间餐饮、购物、演艺服务,建设一批文旅夜间消费集聚区。推动多业态“大众旅游”消费,开发高品质乡村游、民宿游、康养游等短线旅游产品,举办一批具有本地特色的节庆活动。发展健康养生旅游,推进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示范基地建设,鼓励开发温泉、山地越野、户外露营等康养产品。推动民宿有序发展,完善休闲度假、乡村体验等功能,建设一批精品民宿。不断提高消费便捷程度,推动实施移动支付便民示范工程,提高文化和旅游消费场所银行卡使用便捷度,推广移动互联网新兴支付方式。完善常态化消费促进机制,定期举办文化和旅游惠民消费季、泰山国际登山节、泰山美食节等活动,激发文旅消费潜力。
3.推动娱乐业健康发展。支持举办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主题娱乐活动,在主要旅游景区打造“景区+游乐”“景区+剧场”“景区+演艺”精品文化旅游演艺项目,建立精品旅游演艺产品体系。构建泰安旅游演艺品牌,发展壮大具有泰安文化特色的地方戏剧经典项目,开展讲泰安故事、说泰安历史、唱泰安民歌、听泰安书会等精品旅游活动。推动泰山皮影戏精品展演。推进泰山西湖泰山秀城、泰山石敢当文化旅游区、泰安大安微电影小镇建设与运营。推动封禅大典、刘老根大舞台演艺项目进一步丰富演艺业态,提高表演水平和影响力,保持可持续运营和高质量发展。做好泰山大剧院托管运营工作。
专栏10 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
1.优化文化产业结构:推进泰山新闻出版小镇、石敢当文化产业园、泰山文体健身中心、泰山冰雪文体中心、泰山秀城等重点项目建设。 2.培育壮大文化市场主体:推进重点文化产业基地、重点演艺企业和重点数字文化企业建设。 重点文化产业基地:东平水浒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国家级文化产业基地)、泰安市宝泰隆泰山地下大裂谷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泰安泰山方特欢乐世界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泰安汉辰文化创意产业有限公司、泰安泰山大汶口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新泰和圣旅游文化开发有限公司、肥城万兴国际商品(桃木)有限公司、肥城新华印刷有限公司、山东金彩山文化科技有限公司、中京文化艺术旅游景区等省级文化产业基地。 重点演艺企业:提升中华泰山·封禅大典、泰山大剧院、刘老根大舞台、泰山皮影戏等演艺项目的水平。 重点数字文化企业:山东众志电子有限公司、山东东艺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华录文化大数据产业发展(泰安)有限公司 3.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发挥泰安遇石记玉石制品有限公司、泰安玉之源工艺品有限公司、山东泰山茶溪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山东泰茶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肥城正港木业工艺品厂、肥城鸿熹桃木文化用品有限公司、鲁普耐特集团有限公司、山东泰尚黄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泰安市龙藏深泉商贸有限公司等文旅企业的示范引领作用,立足泰安、泰山文化,围绕平安泰山礼品牌做好文创产品的开发,推动文化创意产业高质量发展。 4.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推进建设一批重点项目,组织举办一批重要活动,推动实施一批重点亮化工程。 重点项目:提升泰安老街、泰山西湖、泰山云集、梦泰山啤酒城、泰山秀城等档次水平,进一步丰富夜间产品。 |
七、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大力实施智慧旅游和“文旅+”“+旅游”,以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融合发展为路径,以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抓手,大力丰富优质旅游产品供给、发展旅游新业态、提升旅游要素水平,不断提升旅游业发展现代化、集约化、智慧化、品质化水平,带动旅游产业整体升级、全面转型,推动全市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一)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
深入挖掘泰山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丰富内涵,全面凝练诠释和提升泰山文化的当代价值和民族精神,结合文化旅游发展需要,大力推动泰山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多渠道、多层次、科学性、系统性地传承弘扬泰山文化。大力实施“+旅游”战略,推动“文化+旅游”、“非遗+旅游”、“博物馆+旅游”、“文创+旅游”等多业态的深度融合发展,完善政策保障体系,加大实施力度,推动建设一批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重点项目,推动实施东平湖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工程,推进“汶河绿涟”文化旅游产业带建设工程。
专栏11 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重点项目 |
1.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推进大汶口考古遗址公园项目建设二期工程、戴村坝遗址公园、东平湖水域水下考古、梁父山封禅文化旅游项目、博阳坊历史文化体验街区项目等建设项目。 2.推动“非遗+旅游”融合发展:建立适应文旅深度融合发展要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择优包装一批非遗项目走进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和乡村旅游区,培育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发展工业旅游、文创旅游、定制旅游等新业态,开发一批非遗主题旅游景区、旅游小镇、乡村旅游重点村。 3.推动“博物馆+旅游”融合发展:推动全市现代博物馆建设,提升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科技应用手段,打造数字博物馆和虚拟旅游。推动泰安市博物馆项目建设。 4.推动“文创+旅游”融合发展:发挥文化创意在旅游开发中的作用,以创意提炼旅游“符号”,围绕肥城桃木等文创产品,支持发展文化创意设计和生产,打造一批独具泰安特色的“好礼泰安”文化旅游伴手礼。推进肥城桃木文创产业创新创业孵化平台项目建设。 5.推进东平湖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工程:以打造“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重点示范区、旅游带动湖区发展的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实验区”为目标,贯彻落实《东平湖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专项规划》,组织开展东平湖水下考古,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运河文化、水浒文化等历史人文资源,加快戴村坝文化公园、水文化展示体验区、十里云河文化休闲景观、环湖生态休闲旅游廊道、水陆联动游览系统等项目建设,强化戴村坝、老湖、旧县、腊山、六工山、昆山、大安山、州城等节点打造,发展文化遗产、休闲度假、康体养生、乡村旅游、研学研修、民宿体验等六大产品体系,构建“一环一带、两区多点”的文化旅游格局。 |
(二)丰富优质旅游产品供给
1.打造精品旅游景区。实施旅游景区管理与服务精品化建设工程,完善全市A级旅游景区(以下简称旅游景区)服务质量标准,全面提高旅游景区的管理、服务质量与运营水平,打造“好客泰安”景区区域品牌。以提供优质服务为宗旨,改善景区配套服务设施,提高科技应用水平,创新景区经营管理,建立健全景区流量管理制度和标准化管理服务体系,引领行业发展,提升游客满意度,促进全市旅游景区高质量发展。支持泰山景区实施“二次创业”行动,打造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精品旅游景区。全面优化提升全市4A级旅游景区质量,加快全市3A级以下A级旅游景区的提档升级,力争新增4A级旅游景区3家、3A级旅游景区12家。
2.加快休闲度假产品开发。培育创建一批国家级和省级旅游度假区,支持泰山省级旅游度假区申报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支持东平湖申报创建省级旅游度假区。大力发展山地度假、乡村度假、温泉度假等精品旅游度假区,推动鲁商·九女峰乡村旅游度假区二期工程、泰山佑·国际生态旅游度假区、天颐湖旅游度假区提升工程、世上桃园旅游度假区、泰山桃花源等建设项目,完善高标准度假旅游设施,提升旅游度假区的旅游服务品质。
专栏12 精品旅游度假产品重点项目 |
泰山世界级旅游景区建设工程、鲁商·九女峰乡村旅游度假区二期工程、泰山佑·国际生态旅游度假区、天颐湖旅游度假区提升工程、世上桃园旅游度假区项目、泰山桃花源项目。 |
3.培育乡村旅游精品。围绕“一带、三环、多片”全市乡村旅游发展格局,推进乡村旅游重点村镇、景区化村庄等建设,打造乡村旅游精品。引导旅游民宿集聚发展,重点在泰山区泰前街道办事处、岱岳区道朗镇、东平县旧县乡等地打造旅游民宿聚集区。创新乡村旅游业态,培育农事活动体验、乡村民俗体验、休闲度假、观光采摘、农业科普等产品。举办各类主题节庆活动,开展乡村购物节、乡村美食节、年货大集等营销活动,推动农林牧副渔等产品向旅游商品转化。推动泰山九女峰乡村旅游度假区完善提升,推进肥城桃文化乡村旅游集群片区建设。
4.深化全域旅游发展。创新全域旅游发展机制,支持符合条件的县(市、区)加快推进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鼓励已认定的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继续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以“文旅+”“+文旅”促进产业融合,提升全域旅游示范区发展质量,推动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创建。
(三)培育发展旅游新业态
1.积极发展红色旅游。依托革命遗址、遗迹、展馆、博物馆、红色名人故居资源,打造红色旅游与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相结合的旅游产品,争创全国红色品牌。策划推出“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举办一批红色旅游节事活动,增强红色文化吸引力。重点推进徂徕山红色旅游产品提质工程、陆房突围胜利纪念馆红色旅游产品提质工程。
2.加快发展生态旅游。培育自然生态观光、山地养生度假、森林休闲度假、户外运动、冰雪旅游、湿地科考、特色乡村采摘等新业态,推动生态旅游与文化旅游、红色旅游、康养旅游、体育旅游融合发展,完善生态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公共服务。推动东平湖实施东平湖高质量发展行动工程。依托泰山、徂徕山、新甫山、腊山、凤凰山、陶山等山岳发展山地生态休闲产品。依托大汶河等河流,发展大河生态旅游产品。依托泰山、徂徕山等原生地质资源打造地质旅游产品。推动泰山、徂徕山、新甫山打造自然探险旅游等生态专项旅游产品。重点推进东平湖生态旅游小镇、柴汶河文化旅游长廊项目建设。
专栏13 生态旅游重点项目 |
1.东平湖生态旅游小镇:以生态隔离带建设为主线打造东平湖生态湿地公园、水泊渔家风情园、四季温室科技农业观光体验园、卧牛山精品民宿、东平湖生态康养基地、南堂子“红色研学双基地”、昆山“戚继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220国道为主线打造铁山、银山、石庙、马山四个主题公园。以黄河撤退道路建设为主线,沿黄河滩区集中打造中草药种植基地。 2.柴汶河文化旅游长廊项目:依托柴汶河流域丰富的山水自然、历史文化等生态旅游资源,加强柴汶河综合治理,打造集文化、景观、休闲、旅游、生态“五位一体”的生态文化旅游廊道。 |
3.大力推动康养旅游。依托泰山、徂徕山森林氧吧和中医中药、地热温泉、岩盐卤水等资源优势,在东部新城、徂汶景区、大汶河沿线、东平湖周边规划建设一批高端健康体验、养老养生、医疗护理等健康旅游项目,开发一批森林养生、温泉浴养、中医药养生、研修康养、旅居养老等健康旅游产品,争创省级文旅康养融合发展示范区。重点推进徂徕山森林温泉康养小镇、泰安徂汶景区徂徕书院文化康养特色产业园项目、山东国健泰安康养小镇项目建设。
专栏14 康养旅游重点项目 |
1.徂徕山森林温泉康养小镇:围绕文化旅游、温泉康养、原乡生活、商业休闲四大板块,打造集美镇、美宿、美汤、美物、美境为一体国家级森林温泉康养示范小镇。 2.徂汶景区徂徕书院文化康养特色产业园项目:盘活天宝镇粮库旧址、徂徕山林场原纤维板厂厂区及厂宿舍旧址,改造复建宋代四大书院之首-徂徕书院,设立作书堂、学术交流、文化展示中心等,开发具有鲁中山区特色的古旧石屋民宿和慢生活生态养心养生区,并对天宝镇光华河河道进行生态修复和景观提升。 3.山东国健泰安康养小镇项目:建设特色教育、艺术文创、康体养生、温泉度假、休闲农旅、商业街区等主题板块,打造集文化教育、康体养生、休闲度假、总部经济、农旅示范、特色医疗为一体的文旅康养示范聚集区。 |
4.深度开发研学旅游。深度研发研学旅游业态,打造研学旅游产品体系,完善研学旅游导师体系、活动体系、课程体系、保障体系。重点打造“国泰民安研学游”,打响“中华泰山成人礼”品牌,组织吸引大中小学生开展泰山研学游活动,打造全国研学旅游目的地。培育建设“复圣文化”精品研学游项目,着力提升友邦田园研学游项目质量。
5.促进发展会展旅游。丰富旅游特色节庆活动,进一步扩大以泰山国际登山节为代表的一批特色节庆活动的国际影响力,提高泰山国际登山比赛、泰山马拉松、环泰山T60徒步走等体育旅游精品赛事办赛水平。做大做精东岳庙会。丰富城市节会品牌,提升肥城桃花旅游节、宁阳蟋蟀世界杯、中华宁阳大枣文化旅游节、宁阳梨花节的影响力,打造城市文化旅游名片。推动东部新城规划建设会展中心综合体,联动泰安会展中心,错位对接济南市,探索承办有影响力的重要展会,加快发展会展旅游。
6.有序推进自驾旅游。实施自驾游推进计划,推出一批自驾游线路,策划自驾游重点活动,打造环泰山、环徂徕山、环东平湖、沿大汶河的山水特色自驾游品牌。加快推进房车露营发展。
(四)提升旅游要素水平
1.打造“美食泰安”品牌。挖掘和宣传各区县旅游美食餐饮资源,打造“泰安味道”“美食泰安”特色旅游美食品牌。规划建设一批特色美食街区、特色餐饮企业与名小吃品牌店,提升现有星级饭店饭菜服务水平,开展“金牌小吃评选”活动,提升泰山秀城运营水平,提高泰安美食影响力。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精准分析游客需求和心理,定制开发泰安美食饕餮之旅等个性旅游线路。
2.推进住宿业提质增效。合理规划布局一批主题鲜明、特色突出的精品旅游酒店,打造湖泊型、山地型、森林型、温泉型、运动型、养生型、综合娱乐型度假酒店。利用古镇、古村等特色建筑,建设一批具有泰山地域特色的精品乡村民宿。依据“好客服务”旅游饭店服务规范,着力提升现有星级饭店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逐步实施智慧酒店推进工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精品酒店服务水平与效率。加快推进岱岳迎宾馆项目建设。
3.促进旅行社业转型发展。引导旅行社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支持旅行社集团化发展,鼓励在线旅游企业进行全产业链运营,提高集团化发展水平。推动传统旅行社转型发展,创新旅游产品,拓展旅游业务,鼓励有实力的旅行社跨省(区、市)设立分支机构,支持旅行社服务网络进社区、进农村。提升导游服务质量,拓展导游服务业态,培养智慧旅游人才,建设智慧旅行社。
4.积极发展旅游购物。强化精品和品牌意识,提升“平安泰山礼”“泰安十大伴手礼”品牌影响力,提高特色文化和旅游商品竞争力。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创产品开发,鼓励企业、院校等相关机构参与文化和旅游商品的开发、经营,支持在特色街区、旅游集散中心、游客中心、景区景点设立文旅商品销售网点。鼓励应用新媒体手段积极拓宽营销渠道,支持各县(市、区)开设文化和旅游商品展示展销中心,依托“山东有礼旗舰店”电商平台,搭建泰安旅游商品集散平台,推动旅游商品精品化、规范化发展。
5.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大力发展智慧旅游,依托5G、人工智能等技术,结合新基建,打造集智慧管控、运营、服务于一体的智慧文旅综合应用体系,拓展丰富“慧游泰山”平台功能,建设省级智慧文旅示范城市,推动4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星级饭店、旅游度假区、重点旅游特色村镇、重点国有博物馆等智慧化建设。优化旅游交通设施,打造“快进”旅游交通,推进S103东岳胜境旅游公路示范工程、徂徕山旅游观光路等旅游交通设施建设,探索大运河、齐长城旅游线路新模式,打通3A级以上景区与高铁、高速公路出口连接线;打造“慢游”旅游系统,加快构建“绿道”网。完善旅游集散和咨询系统,加快泰城西部旅游集散中心建设,筹划建设泰城东部旅游集散中心,在全市4A级及以上景区、省级旅游度假区及高铁站、高速公路服务区建立智慧游客中心,推进旅游信息咨询服务系统建设。推进示范性旅游厕所建设,提高全市旅游厕所覆盖率,科学设置家庭卫生间,探索标准化旅游厕所建设,提升3A级以上景区、省级以上旅游度假区、高速公路服务区、交通集散点以及餐饮、娱乐、购物等场所旅游厕所建设质量和服务品质。
专栏15 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主要指标 |
创建国家和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1个,创建国家和省级旅游度假区1个,新增国家4A级旅游景区3个、3A级旅游景区10个、国家级研学旅行示范基地1-2个、全国(省)乡村旅游重点村10个、景区化村庄30个、规模化民宿集聚区3个,加快推进国家4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和省级以上旅游度假区智慧旅游建设全覆盖,文博场所5G覆盖率100%。 |
八、加强文化和旅游市场综合治理
提高服务质量,推进文旅智慧化转型发展,强化知识产权保护,规范文化和旅游市场,营造安心、放心、舒心的文旅市场环境,创新打造文旅市场智慧治理的泰安示范样板。
(一)实施服务质量提升计划
实施旅行社服务质量提升,加强旅行社管理,规范旅游社经营;推动旅行社转型升级,引导旅行社转方式、调结构;推动旅行社特色经营,培育一批特色经营品牌企业;培育旅行社龙头骨干企业,支持旅游社集团化发展。实施导游服务质量提升,规范导游管理,加强导游执法检查;提升导游讲解服务,推进“金牌导游”培养项目,打造“国家级”导游名牌;组织导游技能大赛,选拔一批行业尖兵;创新“导游+网约车”服务;培育导游主播新业态,讲好泰安故事,树立一批导游主播先进典型。实施旅游住宿服务质量提升,规范星级饭店管理,完善星级退出机制,提升星级品牌形象;积极发展星级民宿,打造一批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民宿精品;推进乡村酒店标准化建设,完善乡村旅游住宿产品体系。实施旅游餐饮服务质量提升,推进泰安美食传承创新,组织“舌尖上的非遗”进饭店活动,鼓励四星级以上饭店设置非遗美食专区或专柜,打造美食泰安品牌;倡导健康卫生饮食,在星级饭店、旅游景区等场所宣传推广分餐制、公勺公筷“双筷制”;开展制止餐饮浪费行动,推进“光盘行动”,推动形成勤俭节约良好社会风尚。实施游客满意度提升,组织开展游客满意度调查,指导各县(市、区)坚持问题导向,补齐短板,改进服务;实施旅游投诉先行赔付制度,推动各县(市、区)实现旅游投诉先行赔付全覆盖,最大限度满足游客合理化诉求。实施文明旅游工作提升,加强旅游志愿者队伍建设,提升“泰安小美”品牌影响力;开展文明旅游创建活动,推动全市文明旅游工作再上新水平;开展文明旅游宣传活动,营造浓厚文明旅游氛围,打造假日市场靓丽风景线。实施信用旅游工作提升,打造信用管理平台,夯实信用监管基础;健全信用档案;组织信用评价,推进信用分级分类管理;开展信用承诺,促进市场公平竞争;推进信用修复,强化信用惩戒。实施旅游市场监管提升,创新质量监管方式,推进“互联网+监管”,提高数字化、智能化监管水平;全面实施“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实施常态化暗访,实施覆盖全市的旅游市场“体检式”暗访,净化市场环境,形成暗访-通报-整改-再暗访的常态化机制。
(二)规范文化和旅游市场
1.构建新型监管机制。持续开展“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文化娱乐、上网服务等领域“证照分离”改革,落实“减证便民”要求,稳步推进旅行社领域实行告知承诺制度,推进导游资格证书电子化改革。加强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文化和旅游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实施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清单管理,健全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完善文化和旅游市场准入退出机制。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常态化运行“双随机、一公开”、“互联网+监管”和日常监督检查,开展文旅市场“体检式暗访”检查,全面规范文化旅游市场秩序,提高文化执法工作的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水平。
2.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发挥2+2+N联合执法长效机制,开展常态化文旅市场秩序综合整治行动。围绕元旦、春节、全国及省市两会、五一、十一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旅游市场秩序综合整治行动,严查不合理低价游、拦车揽客、尾随兜售、欺客宰客、强迫交易以及“黑社”“黑车”“黑店”“黑导”和“保健”市场虚假广告宣传、消费欺诈等扰乱旅游市场秩序的违法行为。深入开展“扫黄打非”专项斗争,组织开展“清源”、“秋风”、“固边”、“净网”、“护苗”五大专项行动,扎实推进“扫黄打非”进基层工作。继续严厉查处“黑广播”。强化案件查办,加大案件查办力度,集中力量突破大案要案,集中处理典型案件,依法查处违法违规企业和从业人员。
3.引导旅游者理性消费。加强目的地品牌形象建设,规范宣传促销活动。完善文明旅游宣传引导工作相关管理制度和长效机制,采取多种方式、多种途径开展形式多样的文明旅游宣传引导活动,开展抵制“不合理低价游”主题宣传。加强市场监管,合理制定旅游产品价格。健全规章制度,规范旅游企业经营行为,加强旅行社和导游及从业人员管理,规范旅游合同管理,加强旅游信息引导,提高旅游者自我防范意识,自觉抵制不合理低价游;对在线旅游企业开展行政指导,引导企业落实主体责任,自觉抵制不合理价格,进一步提升旅游服务质量,依法规范经营,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切实维护旅游者合法权益。开展诚信旅游宣传,增强旅游者合同意识和契约精神,引导理性消费,依法维权。
(三)强化知识产权保护
强化知识产权系统保护,充分发挥司法保护主导作用,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技术、社会治理等多种手段,推动文旅产业创新发展,加强数字文化新领域、新业态、新模式知识产权保护,完善传统文化领域保护办法。强化市场主体知识产权保护意识,鼓励文旅企业主动实施创意作品及形象的专利申请、商标注册软件著作权登记,积极培育知识产权优势文旅企业。促进知识产权价值实现,建立知识产权信用评估机制,形成便民利民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让文旅创新成果更好惠及人民。保障互联网文化数据跨境安全有序流动,加大对市内文旅企业涉外知识产权和无形资产维权服务力度。加大知识产权保护行政执法力度,结合文旅市场日常监管,对群众反映强烈、社会舆论关注、侵权假冒多发的重点领域和区域,重拳出击、整治到位。建立知识产权侵权违法档案和失信行为联合惩戒机制,简化维权程序。
九、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旅游推广
围绕“平安泰山”金字招牌,构建“1+X”品牌体系,积极搭建国内外营销平台,创新营销策略,强化国内外推广交流,释放品牌效应。
(一)完善品牌体系
延续现有的“中华泰山,天下泰安”品牌形象,以大泰山旅游圈和大汶河流域为主要空间地域,打造体验“国泰民安”文化、满足祈福平安需求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建立以“平安泰山”为品牌的国际著名遗产地和创新型旅游目的地城市品牌体系,构建泰安文旅“1+X”品牌体系,打响“中华泰山、天下泰安”世界级文旅品牌,提升文化、生态、休闲、体育、康养、度假等泰安特色文旅品牌吸引力和辨识度。
(二)搭建营销平台
推动成立泰安文化和旅游推广联盟,强化部门联动、政企联动,整合宣传、外事、商务等对外交流资源,秉承“大泰山、大市场、大旅游、大产业、大融合”理念,合力构建泰安文旅形象推广联盟,探索大融合背景下市域范围内联合营销推广机制。继续深化与省会经济圈文旅会客厅的合作与发展,加快融入黄河流域、大运河流域文化和旅游营销推广体系,实现更大区域文旅产品推广营销。深化国际化平台合作,加强与国内外知名营销机构、国际媒体、国际旅行商及旅游协会的战略合作,推进与央视、马蜂窝等媒体的深度合作,积极参加海峡两岸“美丽中华·黄河之旅”大型推广活动,全力抓好境外旅游推广工作,认真做好常驻国内外国人主题旅游促销工作,不断扩大泰安旅游的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推动构建数字化营销系统,围绕泰安文旅品牌建设,对接泰安智慧文旅示范城市云平台,搭建线上一体化营销系统,构建全域旅游大数据系统,推进大数据共享,加强文旅精准营销。
(三)整合营销策略
加强品牌节事营销,继续高质量办好泰山国际登山节重大国际节庆营销,重点打造泰山马拉松、环泰山T60徒步走等重点体育节庆品牌,各县(市、区)围绕优势资源,分别打造1-2个特色节事品牌。高规格举办泰山国际文化论坛,持续扩大泰山文化影响力,吸引更多高端国际会议以及国际活动落户泰安,制造热点话题。加快培育泰山景区IP、美食IP、非遗IP、演艺IP、文博IP、数娱IP等文旅IP,提升泰安国际产品营销能力。推动全媒体营销,强化国内外新媒体营销,探索境内外旅游推广站建设,加快构建泰安文旅融媒体中心,探索开展全媒体营销活动。兼顾国内外传统媒体市场营销,继续完善包括电视广播、报刊杂志、户外广告在内的宣传推广活动,加大投放量和推广度,挖掘与来泰国际主要入境客源市场主流媒体合作的机会。精准进行市场营销,充分发挥旅游大数据职能作用,科学分析来泰中外游客构成规律,咬定传统客源市场,深挖潜在客源市场,合理确立年度目标市场。境内市场,省内游巩固拓展泰安周边客源市场,国内游突破提升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京沪高铁沿线客源市场。境外市场,重点突破港澳台市场,强力撬动东南亚和日韩等儒文化圈客源市场。探索跨界联合营销机制,推广实施渠道跨界和产品跨界营销策略,鼓励探索跨界联合营销,加强泰安文旅产品创意策划与包装,探索推动与行业知名企业合作机制。
(四)强化对外交流
强化与省会经济圈文旅会客厅的合作与发展,加快融入黄河流域、大运河流域文化和旅游营销推广体系,高规格举办泰山国际文化论坛,以国家、省、市的重大外事活动为契机,加强泰山文化和旅游推介。鼓励各类学术团体、文化艺术机构和旅游企业参与国际性展会,策划举办有影响的国际交流活动,加强泰山文化和旅游推介,扩大泰山文化和旅游的国际影响力。充分利用特色文化和旅游资源,创造性地策划富有泰安特色的对外文化和旅游交流项目,展现泰山文化和旅游的独特魅力。继续挖掘与海外中国文化中心,旅游办事处、孔子学院等机构的合作机会,不定期举办文化交流和旅游主题活动。进一步发挥泰安籍海外华人华侨社团的桥梁作用,使之成为泰山文化和旅游对外宣传推介的重要力量。加大“请进来”力度,依托泰山国际文化论坛等平台,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交流活动,讲好中华文明泰山故事和泰安篇章,增强国际社会对泰山文化和旅游的认知和体验,推动泰山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与互鉴。
十、保障措施
加强党对文化和旅游工作的全面领导,强化组织实施,健全体制机制,完善政策法规,夯实资源要素保障,推动规划落地见效。
(一)强化组织领导
充分发挥市委旅游工作委员会的作用,统筹协调解决全市文化和旅游发展的重大问题,推动重点规划、重点任务、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措施的落实。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推动文化和旅游发展的强大合力。加大改革创新力度,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积极推进文化和旅游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组建泰安市泰山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健全评价体系,加大检查督导力度,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完善支持政策
完善财税政策,强化财政投资引导,加大政府财政资金投入力度,统筹各级各类资源,强化对各项国家级、省级文化和旅游发展试点(示范)创建支持。完善金融政策,整合壮大文化旅游投融资平台,加强旅游资源整合、建设、经营和资本运作。引导带动金融资本加大对文化旅游项目投入,发挥基金对文化旅游项目建设的引导作用,积极探索面向中小微文旅企业的政策性融资担保基金。完善土地政策,积极对接各级国土空间规划,对纳入市、县(市、区)及功能区重点项目清单的文化和旅游项目,支持由市、县(市、区)优先保障用地指标。支持零星分散的乡村旅游设施可使用乡镇国土空间规划和村庄规划中预留的建设用地机动指标布局建设。支持利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发展旅游项目。支持使用未利用地、废弃地、老旧厂房、废旧矿山等低效用地建设文化旅游项目。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建成一支结构合理、素质精良、机制灵活、持续发展的文化旅游产业人才队伍。依托有关研究机构,建立文旅产业发展智库,为文化和旅游发展提供决策咨询。实施文旅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培养和引进一批文化、文物、旅游领域行业领军人才和青年人才,培育一批具备国际视野、拥有创新思维、善于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引进一批专业化、职业化、市场化跨界人才,培育一批业界影响力较高的文旅企业家。强化各类文化旅游从业人员培训,着力提升文化旅游人才队伍综合素质。创新人才发展评价激励机制,健全以岗位职责为基础,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充分调动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四)提升科技支撑水平
深入实施科技创新驱动战略,推进文化和旅游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推动5G、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北斗导航等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在文化和旅游领域应用。加强文化和旅游数据资源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数据开放和共享机制,强化数据挖掘应用,不断提升文化和旅游行业监测、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以信息化推动行业治理现代化。强化自主创新,推动文化和旅游领域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促进文化和旅游领域生产方式、体验方式、服务方式、管理模式创新,不断催生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提升文化旅游产品与服务的供给品质。
(五)加强安全能力建设
树牢底线意识、红线意识,将安全发展理念贯穿于文化和旅游发展全过程。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把握正确导向,确保意识形态不出问题。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和“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要求,强化属地责任、部门监管责任、企业主体责任、员工岗位责任,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工作格局。统筹疫情防控与文化和旅游发展,建立文化和旅游领域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机制,加强应急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四位一体”深入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巩固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行动成果,完善安全生产治理体系,全面提升安全生产治理能力,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确保全市文化和旅游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有序。
主要包括文明建设、艺术创作、公共服务、文化遗产、文旅产业、市场治理、交流推广等方面,广泛征求意见建议。
为高水平绘制好泰安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顺民心、听民意、汇民智,切实把社会期盼、群众智慧、专家意见、基层经验充分吸收到规划中,现诚挚邀请社会各界人士对《泰安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提出意见建议。
关于征集泰安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规划编制意见建议结果的公告
为提高我市文旅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进一步增强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和民主性,2021年11月7日至12月6日,市文化和旅游局通过市文化和旅游局网站向社会公开征求修改意见和建议。截止到12月10日,共收到意见建议33条。在编制泰安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规划过程中,我局将根据征集到的意见建议情况,进行吸收采纳。
2021年12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