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吴士国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深入挖掘优秀非遗文化,加强非遗项目传承保护的建议》收悉,我单位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建立传承人传习机制
1.推进非遗保护传承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创建多个非遗传承教育实践基地,不断提升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水平。目前泰山皮影戏、豆腐传统制作技艺、泰山茶制作技艺、徐家拳、肥城桃木雕刻、宁阳斗蟋等6家单位列入省级非遗传承教育实践基地,评审认定30家市级非遗传承教育实践基地。
2.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泰山区自2006年来在泰山冯玉祥小学校起开设剪纸特色课程;岱岳区不定期开展进校园活动;新泰市开展戏曲进校园工作;宁阳县、东平县在校园开设非遗特色课程。
3.开展非遗进社区活动。肥城市近年来组织非遗项目不定期到社区开展非遗传习培训等公益服务活动;宁阳县开展非遗项目进泗店镇滨河社区、文庙街道连桥社区、八仙桥社区等活动;东平县在老湖镇凤凰社区开展编织培训活动。
二、加大非遗项目保护利用
1.认定、记录、建档非遗项目。市、县主管部门对本级项目申报资料进行妥善保存,非遗中心积极与传承人进行沟通,收集非遗项目代表性实物,整理调查工作中取得的资料,并进行妥善保存展览。
2.严格把控非遗项目申报工作和申报流程。2022年,面向社会发布《关于开展第十批市级非物质文化代表性推荐申报工作的通知》,并启动相关评审活动。各县市区及市文旅局严格审核初步材料,3月份进行专家评审并通过政务网站面向社会进行公示,做到评审结果透明公开。6月7日,泰安市人民政府公布第十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99项,涵盖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大门类。
三、加大对上争取力度
积极对上争取非遗保护资金,2023年获得上级非遗资金183.5万元,其中豆腐传统制作技艺等国家级项目获得国家级非遗资金148万元,玉氏鸿叶旗袍制作技艺等省级非遗项目获得省级非遗资金32万元。
四、推动非遗产品开发
组织文创产品开发相关赛事活动及培训,鼓励引导非遗项目产品进行商品化转化和文创型开发。
下一步,我市将不断探索多种形式非遗进校园、社区,使更多非遗项目继续作为活的文化传统在相关社区尤其是青少年当中得到继承和发扬,对优秀非遗项目组织专人通过搜集、记录、分类、编目等方式,为申报项目建立完整的档案,真正发掘一批民间优秀的非遗项目,加以传承保护,使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能代代相传。